省光伏產業發展規劃研究課題組日前在一項調研中發現:江蘇省光伏產業近幾年發展迅速,但其標準化進程已遠遠落后于產業發展速度。
“我省目前生產的太陽能電池和組件98%以上銷往歐美國家,其中歐洲占82.5%。”省可再生能源發展項目辦公室主任許瑞林說,“我國近年來已開始重視光伏產業的標準化建設,陸續推出了一些標準和規范,但比較零散,很不完整,也遠遠不夠。我省大部分光伏產品仍然需要送到國外機構去檢測和認證,既浪費錢,又耽擱時間。”
據介紹,當前全球太陽能光伏產業中,國際通用的光伏模組檢驗標準分別為美國的ul標準以及歐盟的iec標準。而我國光伏產業至今還沒有統一的國家行業標準和檢測機構,造成市場不規范,企業間不正當競爭頻出,市場相對混亂。同時,國外光伏產品進入我國市場,不需要進行任何機構的監測,關稅也幾乎為“零”。反之,我國光伏產品進入歐美市場,卻要經過嚴格的監測,方能取得認證資格。
歐美對光伏產品的標準和品質認證要求較高,正是目前國內包括我省光伏產業面臨的重要挑戰。常州一家光伏企業稱,要通過產品認證,必須送樣到歐洲,檢測認證周期長達10個月甚至一年,耗費了企業大量的精力和資金。
記者了解到,無錫尚德是國內首家獲得出口免檢的光伏企業。認識到“一流企業賣標準,三流企業賣產品”的現實問題,近年來,尚德努力投身于國內外的各項標準化建設之中。然而,遇到的難事可不少。前段時間,該企業準備參與一項國際標準的修訂工作,輾轉了好幾個城市才從北京請來了一名標準化人才。但由于英語不太好,在參加國際標準修訂準備會時,企業不得不為他另外請一名翻譯。
許瑞林認為,目前我省光伏產業形成了從高純多晶硅、單晶硅棒、硅片、電池到組件生產的完整產業鏈,省內已具有單晶爐、多晶爐、破方機等部分生產和檢測設備的生產能力。蘇南、蘇中、蘇北光伏企業競相發展,形成了上游企業有所突破、中游企業迅速壯大、下游企業不斷涌現的局面。這些都表明,處于幼苗成長期的我省光伏產業,具有良好的成長性。根據規劃,到2015年,全省高純度多晶硅材料產量將超過50000噸,太陽能電池與組件產量將超過10000MWp,光伏電站(包括屋頂和地面)建設總安裝量將接近1000 MWp,預計全省光伏產業經濟規模將達到5000億至6000億元。
“要長成這樣的‘大樹’,除了加快標準化建設外,尚有幾大問題要解決。”許瑞林說。例如,產品銷售和資金必須改變過多依賴出口的現狀。2008年下半年開始,受國際金融危機影響,國際光伏市場萎縮,如去年上半年我省太陽能電池和組件累計出口16.7億美元,比上年同期減少了13億美元,同比下降了43.6%。
省內晶硅材料滿足不了產業發展的需要。2009年上半年我省晶硅材料的產量為2532噸,缺口5000噸,大約有三分之二的晶硅材料需要從國外進口。未來兩三年,晶硅材料的短缺依然是困擾我省光伏產業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關鍵技術與設備依賴國外引進,自主創新能力不足,同樣制約著我省光伏產業的發展。如多晶硅提純目前采用的依然是改良的“西門子法”,真正的關鍵技術掌握在外國人手中。太陽能電池(包括晶硅和薄膜)生產的關鍵設備絕大部分來自國外供應商,進口設備費用約占企業設備費的80%。同時,省內也缺少公共技術服務平臺,如檢測技術服務、共性技術服務、知識產權服務、人才培訓服務和推廣應用技術服務等。
專家指出,最近,國家和省分別出臺了一些激勵光伏產業發展的政策與措施,但缺乏相互協調與配套,一些政策措施缺乏可操作性。如項目申報、評審、并網等缺乏實施細則和操作辦法,企業最關心的電價政策遲遲未出臺等,這些都亟需引起各級政府的重視。
責任編輯: 中國能源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