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州水頭人成為煤老板,有其歷史原因。明清兩朝,政府實行海禁,導致福建泉州等地的閩南人大舉內遷,其中一部分人流落到平陽一帶落戶。水頭商會會長陳欽雄,就是閩南人的后裔。
平陽縣分北港、南港兩個片區,投資煤礦的主力在以水頭鎮為中心的北港片區。他們之所以與煤礦打上交道,則是因為他們的手藝。
平陽人會打洞—幾百年的歷史中一直如此。福建要修路,必請平陽人幫助打通隧道。同樣的,山西人要挖煤,平陽人是最好的打井人。在打工時代,平陽人以打井為生, 在“游資時代”,平陽人則相繼投資煤礦。
當平陽人剛到山西打井時,煤價只有25元/噸,剛剛夠發工人工資。一些礦井老板看到煤礦沒有利潤,有些付不起打井費用,索性拿煤礦給平陽人抵工資。結果,一些平陽人幾十萬元就能買一座煤礦。炒股炒成股東,對平陽人來說,則是打井打成老板。
那時的平陽人,自己沒什么本錢,主要靠開挖隧道賺辛苦費,賺錢后承包煤礦。一幫打井打洞的平陽人前往山西,借了錢合伙買煤礦。這一批人后來也有分化,除一部分人成為煤老板外,也有另一批人專業從事礦井作業,將打井這個行當做到極致,現在云南、貴州、新疆等地都活躍著他們的身影。
“是溫州人逐步把新型設備和生產管理經驗帶到山西。”陳欽雄說,溫州人帶來了稅收和現代的管理方法,帶動了當地的第三產業,是有功之臣。在這期間,溫州人有虧有賺,有些血本無歸,加上風險很大,只要出一次事故,就意味著傾家蕩產。
溫州人在山西真正賺到錢,是在煤價提高之后。1991—1998年間,煤價逐步抬高,溫州人開始止損,從2003年開始,隨著中國經濟的騰飛,煤炭需求量大增,價格飆升,原來投資的一萬元,煤價一漲就變成了一億元,煤老板們一夜之間浮出水面,成了暴發戶的代名詞。
責任編輯: 張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