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前召開的北京CBD第十屆國際商務節上,7家全球頂尖公司推出的CBD東擴區規劃方案成了參觀者關注的熱點,其中值得一提的是,幾乎所有的方案都把低碳排放、節能作為重要“賣點”。作為CBD東家的朝陽區負責人也明確表示,CBD東擴將立足節能節水節電,并將政府大樓做首個低碳試點,以帶動本地區的節能減排。北京CBD的這一做法值得肯定。
為了推進國內的建筑節能,近年來有關部門采取了一系列舉措。2006年6月,《綠色建筑評價標準》正式頒布實施。2007年11月,由建設部組織的惟一經過官方認可的綠色建筑評價標識工作也正式啟動。此外,針對嚴寒、寒冷、夏熱冬冷、夏熱冬暖四個地區的居住建筑節能設計標準也相繼出臺。財政部門在引導建筑節能方面更是不遺余力,僅今年,就先后下發通知推進農村和城市的可再生能源建筑應用。上月中旬,中央財政又安排預算12.7億元啟動“太陽能屋頂計劃”,引導促進全國建筑節能減排。
然爾,縱觀各地新開樓盤,節能建筑仍是“奢侈品”,一些建筑物只用了幾項節能技術,就大打“綠色建筑”、“節能建筑”牌,并將其作為抬高房價的噱頭大肆渲染。資料顯示,每年城鄉新建房屋建筑面積近20億平方米,其中80%以上為高耗能建筑;既有建筑面積近400億平方米,95%以上是高能耗建筑。我國新建建筑雖然已基本實現按節能標準設計,但施工階段執行節能設計標準的比例僅為53.8%。截至2006年年底,我國累計建成節能建筑僅占全國城鎮既有建筑面積的7%。
據業內人士介紹,工業產品要想達到10%到20%的節能效果并不容易,而建筑通過維護結構設計的合理性,可以輕松達到50%到60%的節能效果。建筑行業之所以不貫徹實施節能政策,關鍵還是缺乏法律法規的保障。比如在德國,根據該國的《能源節約法》,消費者在購買或租賃房屋時,建筑開發商必須出具一份“能耗證明”,告知消費者這個住宅每年的能耗,主要包括供暖、通風和熱水供應。而在我國,現行的房屋生產銷售監控手段主要是土地、規劃、施工、開工和銷售“五證”監控,其中并沒有關于節能建筑執行方面的監控手段。因此,盡管投入并不一定很大,開發商也不愿意把錢投在節能這個“看不見的地方”。
責任編輯: 中國能源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