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中美輪胎特保案后,全球太陽能電池巨頭德國Q-Cells、美國SunPower等新能源企業也提出訴求,認為“中國新能源企業獲得大量補貼,損害其競爭力”,紛紛向當地政府和協會反應,要求對華有所行動,據悉,德國太陽能經濟協會已在收集信息。
9月初,德國有多家組件廠商通過串聯,游說德國政府和歐盟委員會對中國產太陽能電池板進行反傾銷調查。他們提出的理由是,中國太陽能企業獲得政府大量補貼和資金投入,按照當地有關的行業調查,中國去年在全球太陽能電池市場已占到三分之一的份額。
美國太陽能生產商對中國產品給他們帶來的沖擊也表示不滿。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的一些太陽能企業警告說,廉價的中國產品不僅使他們蒙受經濟損失、被迫裁員和削減產能,而且可能危及奧巴馬政府扶持可再生能源產業的計劃。
就在德美企業緊盯中國產品時,澳大利亞企業也來湊熱鬧。8月底,《澳大利亞人報》援引堪培拉一家太陽能產品負責人的話說,當地太陽能產業受到中國廉價產品的沖擊,無暇應對市場需求。他還表示,一些中國太陽能電池板的價格出現大幅下降,價格從1600澳元降至1050澳元。
種種跡象表明,西方緊盯中國光伏產品,說明中國光伏產業與西方國家之間將面臨一場新對抗的可能性。由于今年整個國際市場都不景氣,光伏產能又處于過剩,更加劇了競爭。此時,德國、美國和澳大利亞的光伏企業在自己競爭力下滑的時候,不去考慮完善產業鏈條,卻乘著“中美輪胎特保案”的東風,對中國光伏企業發動反傾銷調查。
在他們看來,中國企業沒有國家支持則不可能盈利,不可能具有競爭力。德國一家企業的首席執行官稱,中國財政部“并網光伏發電項目原則上按工程總投資的50%給予補助”是對光伏企業的直接補貼。實際情況是,我國今年3月出臺了“太陽能屋頂計劃”以及“金太陽工程”,但當中提到的“補貼”二字,僅針對在國內的光電應用項目,與出口產品沒有多大關系。
反觀德國,2004年,該國修正了《可再生能源法》,并實行強制上網電價補貼措施,根據光伏發電設備類型和規模的不同,實行每度0.38歐元到0.49歐元的補貼,并保證20年的上網電價合同保證期,這一措施大大刺激了德國光伏裝機容量的快速發展,在短短幾年內成為全球最大的市場。因此,他們指責中國政府補貼企業是毫無道理的。
事實上,中國目前生產的光伏產品大多以低端為主,正是西方國家覺得低端,賺不到錢,才漸漸放棄生產。這兩年,中國企業利用這一時機,在技術上、產能上取得重大進步,反過來對他們的產業產生了沖擊,德國、美國企業就覺得自己吃虧了。因而對中國企業無端猜忌,企圖通過構筑各種壁壘阻止中國產品進入國際市場,其實質還是貿易保護主義的翻版。
由于金融危機對世界經濟造成的影響,可能會導致許多國家的貿易保護主義抬頭,中國光伏企業將面臨更嚴峻的環境和挑戰。要知道,國際間的經濟制裁還有一種“傳染性”,假如德國、美國僅以一紙聲明就輕易把中國光伏企業以及產品趕出市場的話,那么,其他國家也會紛紛效仿,所以寄希望于不出口這個國家,還可以出口其他國家的想法是行不通的。
雖然中國光伏產品不會因為貿易保護主義者的歪曲而變得不安全,中國產品的出口也不會因為個別國家企業的攻擊而停止。但西方國家緊盯中國光伏產品,并對中國一邊倒的指責,對全球化之下的中國企業來說有失公平,相關企業有必要為自己討一個公道。同時,要認識到只有積極應對才能保住市場,不應對,或回避,就可能不戰而敗。
因此,國內企業應變外在壓力為內在動力,不讓德國、美國等西方國家制裁中國企業的陰謀得逞。中國光伏出口企業要實現“縱身跳過”反傾銷這道坎,在應對西方的制裁中,應與政府合力、與同行牽手、與行業抱團,學會有效地使用貿易規則,并積極參與規則的修改和發展,才能夠有效地保護自己。
責任編輯: 張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