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剛剛落幕的聯合國全球氣候峰會上,“低碳經濟”無疑是最吸引眼球的字眼。需要引起注意的是,一些貿易保護主義的措施則伺機披上“低碳”的外衣。奧巴馬政府正在努力推動美國國會通過一項被指責為“歷史上最大貿易保護措施”的議案:如果進口產品產地的行業溫室氣體排放量高于美國同行業的排放量,則總統有權對這些進口產品征收“碳關稅”。
發達國家準備征收“碳關稅”,首當其沖的無疑是指向發展中國家,尤其是中國。隨著經濟高速增長,中國溫室氣體排放問題逐漸顯現出來。據研究機構測算,如果按照新的標準設立碳關稅,美國將對85%的進口產品征稅,而中國作為美國最大的進口來源國,無疑會“很受傷”。更重要的是,一旦美國征收“碳關稅”,歐洲、日本等亦步亦趨,中國產品的出口優勢恐怕會消失殆盡。
如何應對這種冠冕堂皇的保護主義做法,各方的觀點并不統一。經濟學家樊綱提出,反正出口將會受損,與其讓美國人征收我們的碳關稅,還不如我們自己先征碳稅。一份發改委能源研究所的最新報告建議,中國應在能源稅的基礎上,開征碳稅。據媒體報道,發改委、財政部、環保部、國稅總局等各個部委,都在研究碳稅。
對于這種做法,筆者認為未免過于被動和無奈。國內征收的“碳稅”標準和美國的“碳關稅”標準可能并不一致,也并非是國內對企業稍微征收一點“碳稅”,就可以避免美國進行“重復征稅”。事實上,我們更應該思考和注意的是,征收碳稅,最終的目的是什么?
碳稅本質上是一種污染稅。由于碳排放“外部性”的存在,排放二氧化碳的生產企業及消費者的私人邊際成本和社會邊際成本會產生背離。政府根據污染的危害性對排污者收費,以稅收的形式彌補私人成本和社會成本之間的差異,本來無可厚非。
盡管發改委能源研究所的研究指出,征收碳稅對GDP的影響并不大,最高只有0.45%。如果考慮到減少對國內能源產業的投資而增加對一些新興產業投資帶來的效果,對GDP的影響則偏正面。但是,開設新的稅種,調整利益分配,可能引發新的爭議。例如,法國在9月10日宣布從明年起征收二氧化碳排放稅,激起了強烈的不滿,反對者認為在經濟困難時期,開征新稅會傷害貧困群體。
當前,在經濟危機的沖擊下,中國經濟的持續增長面臨著諸多困難。即使開征碳稅,其目的也只能是為了敦促實現節能減排、調整經濟結構,應該使開征碳稅成為我國為實現低碳經濟邁出的第一步。絕不能因為貿易保護主義的抬頭,而先發制人試圖堵住悠悠之口。也不能因為財政收入追求“保八爭十”,而千方百計拓展更多新稅源。
另外,在碳稅的制訂和通過碳稅征收而獲取的收益支出方面一定要做到合理和透明。根據一些歐洲國家的經驗,碳稅的征收都是在一攬子的稅收改革中實現的,如降低企業所得稅、降低企業支付勞保的費率等方法,使得企業的綜合成本并沒有提高,而這些也都是值得借鑒的。
責任編輯: 中國能源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