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缺乏全國性的產業規劃,加上價格上漲時帶來的豐厚利潤,多晶硅生產線自去年起猶如雨后春筍般布點--賽維LDK在江西1.5萬噸多晶硅項目、大陸集團在內蒙古1.5萬噸多晶硅項目、通威集團在四川10000噸項目、中能在江蘇徐州10000噸多晶硅、愛信硅科技在云南10000噸項目、南玻集團在湖北5000噸多晶硅項目、江蘇陽光在寧夏4500噸項目……
中國電子材料行業協會秘書長袁桐在接受采訪時表示,各地紛紛上馬多晶硅項目的熱情,主要來自整個太陽能電池板行業發展提速,從2001年到2008年,7年增長近600倍,總量占全球的30%。但金融危機后,歐洲國家紛紛取消太陽能補貼,國外訂單銳減,多晶硅價格從去年8月的每噸300萬元暴跌至現在的每噸55萬元。
“有一點值得擔心,那就是國家和各地政府對于太陽能產業的扶持政策及資金太過偏重于上游,資金大多用于建設生產線,而沒有用在人才培養和技術更新上。長此以往,將對太陽能電池行業產生不利影響。”袁桐指出。
技術研發跟不上業內專家指出,國內很大一部分上馬的多晶硅項目,實際上是嚴重的低水平重復建設。無論是自主研發還是引進設備、技術的企業,與國際先進技術相比,仍然有較大差距。
據中國電子材料行業協會經濟技術管理部主任魯瑾介紹,多晶硅產業對于配套技術的要求很高,比如原料方面需要有鹽氯化工的配套,有機化合物的處理,污水處理等,都需要相關技術支持,否則環境承載不了。
事實上,一些具有不錯發展基礎的產業聚集地,也已經感覺到研發滯后帶來的壓力。以國家科技部批準的“國家硅材料開發與副產物利用產業化基地”--四川省樂山市為例,由于該市是多晶硅的發源地,加上有鹽氯化工的配套,已經建成了4家多晶硅企業,形成了年產多晶硅4500噸的生產能力,年底樂電天威3000噸投產后,多晶硅產能近8000噸,穩居全國第一。但樂山市科技局的負責人表示,新增產能過快不一定是好事,因為配套設施和技術人才都需要投入更大,而現實的研發狀況確實無法跟上這個步伐。
成本優勢日漸失去據中國電子材料行業協會的統計,到2009年6月底,我國已有19家企業多晶硅項目投產,產能規模達到3萬噸/年,另有10多家企業在建,擴建多晶硅項目,總規劃產能預計到2010年,將超過10萬噸。而2008年我國多晶硅的總需求量才1萬7000噸。這些產能若全能兌現,將超過全球需求量的2倍以上。
專家預測,隨著時間推移,國外廠商的技術與成本優勢,使得多晶硅價格仍有繼續下探的空間,加上國內很多項目都是近一兩年蜂擁上馬,產能將逐步釋放,競爭會更慘烈。國內多晶硅企業進退兩難,千億投資至少一半可能會打“水漂”,目前的50多家企業中,最后能存活的也就3家至7家。
四川瑞能硅材料有限公司負責人董鄉君表示:“壓力存在于全行業,多晶硅價格降低,終端市場價格也在降低,多晶硅的制作成本目前還無法跟國外先進的企業相媲美,國內的多晶硅是迎合了太陽能光伏產業發展的需要,而匆忙上陣,缺乏整體規劃和合理的產業布局,所以面臨能耗高、風險大的危機。”
盡快提高準入門檻面對各地政府目前的投資沖動,中國電子材料行業協會經濟技術管理部主任魯瑾告訴記者,他們目前正在進行調研,希望有關部門修改多晶硅審批目錄,提高多晶硅在環保和規模上的限制。
魯瑾表示:“加快出臺這個行業的準入制度,包括像準入標準,像環保、能耗標準,還有相關技術規范的制定,這樣對整個行業的發展來說,將更有序一些,以免重復建設和惡性競爭。”
業內專家認為,目前多晶硅核心技術依然掌握在國外幾家大的企業手中,在整個產業鏈中,國內企業扮演的僅僅是一個賺取“加工費”的角色,很多地方甚至在連多晶硅是什么都不清楚的情況下就貿然上馬,顯然將造成產能過剩的危機,國家有必要在投資上作相應調整,適當控制總量,將政策和資金向技術升級上面引導。蘭軍
責任編輯: 中國能源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