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5月底,記者和國內的幾位媒體同行一起,應邀到丹麥進行為期一周的關于新能源的交流活動。在這個“童話王國”里,藍天白云之間隨處可見的一排排白色風車,昭示著丹麥風力發電領域取得的成就。從1980年至今,丹麥的GDP增長了近60%,但能源消耗基本維持不變,這與風能的推廣有密不可分的關系。
目前,丹麥的風電設備占了世界市場的40%以上,是世界第一。丹麥已成為風能占發電量比例最高的國家,2006年達到23%,到2030年將達到75%。按照規劃,到2030年丹麥能源構成將是風能占50%,太陽能15%,生物能和其它可再生能源35%。屆時,丹麥將成為靠風“驅動”的國家。
丹麥前首相拉斯穆森說:“我們打算把丹麥變成一個展示舞臺,向世界說明,一個國家可以在減少能源使用和二氧化碳排放的同時,實現經濟增長。”
丹麥外交部貿易委員會首席顧問托馬斯·約根森向記者介紹了丹麥風能的發展歷程:丹麥的風力發電研究和應用始于1891年,是世界上最早的。但到了1970年代初丹麥能源消費的94%還是石油,需要進口,第一次石油危機的爆發,迫使丹麥政府尋找替代品。隨著1972年北海油田的開發,丹麥能源實現了自給,并且成為歐洲第三大石油輸出國,但是,丹麥仍然致力于新能源的開發和利用。
一開始丹麥政府選擇的新能源并不是風能,而是核能,但因為安全問題和核廢料的處理問題,核電建設遭到了民眾的激烈反對,到1985年,核電站徹底從丹麥國土消失了,丹麥轉而開發風能。
丹麥氣候多風,在夏日的午后,海邊的風甚至讓人也舉步維艱,不過這并非丹麥風能開發成功的主要原因,因為挪威、愛爾蘭、英國等周邊國家的風能條件不比丹麥差,然而風能利用卻不如丹麥。丹麥風能發展的成功,離不開政府強有力的政策和風能開發模式的創新。
從1976年到1995年,丹麥投入1億美元用于風能發電的研究與開發。為鼓勵人們投資,丹麥政府為每臺風機提供其成本30%的補貼。從1970年代開始到1995年底,丹麥政府對風力發電事業的各種補貼高達20億美元,其中80%補助了風機制造業。在丹麥,不管哪種發電形式,對所有電力都征收二氧化碳稅,因此丹麥采用稅收返還的方式,以避免向風電等新能源征收。為確保風機質量和安全性,統一標準,根據有關法律,丹麥生產的所有風機型號還必須由丹麥國家實驗室批準,后來,很多丹麥國家實驗室確定的風機規格和參數就成了世界標準。
丹麥環境部早在1979年就要求風電強制上網,要求電力公司支付部分并網成本。從1980年代初期到1990年代中期,風機發電所得的收入都不征稅。在風電電價政策方面,丹麥采用固定的風電電價政策,保證了風能投資者的利益。如果利用風能發電,進入電網的價格是固定的優惠價格,在賣給消費者前國家會對所有的電能增加一個溢價,這樣消費者買的電價都是統一的,但可以從電費單上看到火電和風電的這個差價,消費者要為風能和其他新能源的生產埋單。
在政府的大力扶持下,丹麥的風電成本下降迅速,20多年來已減少了4/5。1981年風電成本為每度電12克朗(每克朗約合1.3元人民幣),1999年降到3克朗,現在降到0.3克朗左右;由于技術進步和成本優化,風電成本今后5年內將再下降20%,接近石化燃料發電成本,從而可以和新建燃煤、燃氣電廠競爭,而投資回收期減少到8年左右。
丹麥的風電發展并非一帆風順,社會上對利用風能一直存在爭論,一些人認為風機破壞了自然景觀,噪音太大。盡管有爭議,根據丹麥風能協會提供的資料,丹麥風電支持者仍占絕大多數,達68%,認為風電過多或已經足夠的只占25%。這是因為丹麥的風電開發引入了合作制這種新型的模式,調動了民眾的積極性。
距離哥本哈根3個小時船程的薩姆索島,現在已經成為丹麥新能源特別是風能發展的樣板地區,無數的外國代表團來這里參觀學習。小島從根本上實現了能源自給自足,并且100%的能源來自新能源。遠遠看去,11座岸上風機和10座海上風機日復一日地轉動,滿足島上4000名居民所有的電力需求。
薩姆索能源學院主管傳媒事務的Jesper Kjems先生告訴記者,這里的風能并沒有得到丹麥政府的補貼,島上所有的岸上風機,由當地居民投資建成。通過鄰里之間的頻繁協商,島上居民共投資了4億丹麥克朗建起了這些風機。起先,他們預計8年至10年之后能收回成本。但由于風力比估計的要強,成本收回期大大縮短了。現在,每股投資每年能帶來約500丹麥克朗的收益。
據丹麥風能協會的介紹,在丹麥推廣風能的過程中,私人投資和風機合作社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有15萬個家庭是風機合作社的成員,私人投資者安裝了丹麥86%的風機。由于風機合作社的股份大都被當地投資者持有,這就提高了公眾對風能推廣的認可度,也激發了居民的投資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