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多名主要的氣候經濟學家表示,減少中國溫室氣體排放總量所需的成本,很可能將在20年內升至每年4380億美元,而且大部分將由發達經濟體承擔。
這一數字相當于中國2030年國內生產總值(GDP)估值的7.5%。北京可能以此作為論據之一,在今年12月的哥本哈根氣候變化峰會上主張,工業化國家必須分攤發展中國家的減排成本。
這項分析表明,未來20年中國必須大幅提高在控制溫室氣體方面的支出,否則自2030年起將面對巨額的減排成本。
經濟研究——比如斯特恩爵士(LordStern)于2006年撰寫的有關氣候變化成本的標志性報告,以及一系列后續報告——發現,及早行動可把減排成本降至最低,推遲減排將導致更高昂的中期成本。
負責這項研究的中國人民大學(People'sUniversity)環境經濟與管理系主任鄒驥向英國《金融時報》表示,中國會為旨在減緩排放增長速度的各項措施買單,這一點是可以期待的。但他表示,若要采取更進一步的措施,那么其成本就應由國際社會分攤,因為這些措施是為了拯救地球,維護"全球公益"。
今年5月,北京表示,發達國家應支出年度GDP的0.5%至1%,用于幫助較貧窮國家減排。按照這一貢獻額度,八國集團(G8)各發達經濟體每年的總支出將超過3000億美元。
這項研究得出的、數額要大得多的4380億美元,是以中國繼續推行當前旨在提高能效和可再生燃料使用量的各項措施為前提。
迄今為止,中國一直以經濟發展需要為由拒絕接受任何排放限制,并堅持要求得到減排方面的資金援助承諾。中國國家發改委(NDRC)應對氣候變化司司長蘇偉上月向英國《金融時報》表示,中國的排放量將在2050年達到峰值。
鄒驥教授表示,在他看來,到2050年把全球排放總量減少一半的提案在技術上是不可行的。他的團隊所得出的研究結論是,中國若在2030年后采取更激進的措施抑制排放增長,那么2050年前每年的成本估計將達2840億美元,2050年后每年的成本估計將達5080億美元。
而根據英國《金融時報》所看到的這項研究的結果,若要在2030年后降低排放量,每年實際上還需額外再支出1540億美元。鄒驥教授表示,使排放量在2030年達到峰值"技術上是可行的,但在資金方面頗具挑戰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