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東電網公司一再延后的“面向智能電網的多適應性規劃體系研究”項目評審會,于8月22日-8月23日在上海進行了為期一天半的正式評審會。
華東電網公司一位相關人士對早報記者表示,這次評審會最初計劃是在7月初就正式評審,實際相關的6大課題在當時也已經完成,不過按照國家電網的統一要求向后推遲了時間。8月10日,華東電網公司向早報記者獨家披露了該方案。
而在早一天的8月21日,國家電網公司智能電網工作座談會在北京召開,這標志著國家電網關于智能電網的第一階段(2009年至2010年)工作全面啟動。
方案材料將近1米高
早報記者在評審會現場看到,華東電網一共提供了6個子方案,光方案材料摞起來就將近1米高。
此次評審會規格頗高,由韓幀祥等5位中科院、工程院院士領銜的10位資深電力領域專家組成了此次華東電網公司的多適應性規劃體系研究評審組,國家電網公司、電科院均派相關負責人出席。評審會主任是中科院院士韓幀祥,成員有中國工程院院士劉人懷、中科院院士何積豐、中國工程院院士余貽鑫、中科院院士程時杰、中國電力科學研究院印永華總工、國網北京經濟技術研究院韓豐總工、浙江大學邱家駒教授、華東師范大學周傲英教授、中國電力顧問集團公司邵嵐副總工。評審會專家對華東電網的方案給予了很高的評價。
華東電網公司一位相關人士對早報記者表示,實際上這次規劃體系研究他們是聯合了復旦大學、華東電力試驗研究院、華東電力設計院、上海交大、華東勘測設計研究院,經過了近半年時間的研究成果。
本次項目評審中的6大課題均主要涉及到相關的技術和未來5-10年的擴展空間因素的考慮,分別集結成詳盡的6部研究集,從研究方法、問題分析、解決規劃等方面,做了周密的方案規劃。
據相關人士介紹,此次規劃已經得到評審會通過,不過這只是智能電網制定標準的一小步,接下來還將交由國家電網統一部署。
“接入電網”成一個難題
值得注意的是,在6大課題中的第三大課題“新能源對電網規劃的影響及對策研究”項目中,提出了按照目前華東地區,尤其江蘇的風電在2010年達到1000萬千瓦的規劃要求,電網公司將在2015年完成接入580萬千瓦的目標,這將為江蘇風電基地如期達到1000萬千瓦打下輸配電的網絡基礎。
據華東電力試驗研究院的“新能源對電網規劃的影響及對策研究”項目負責人楊增輝介紹,從技術角度上講,蘇北風電的接入,100兆瓦以下適宜接入110千伏以下電網;100-150兆瓦接入110-220千伏電網,150-800兆瓦適宜接入220千伏電網;800兆瓦以上接入500千伏電網,在十三五期間,華東電網將需新增抽蓄力1050萬千瓦。
一直以來,阻礙新能源包括風電、太陽能發展的除了成本因素外,接入電網的問題成為第二大難題。
一位在會上的專家對早報記者表示,近幾年國內風電建設具有隨意性,比如西部很多風電場的項目都開建了,但是電網規劃還未開始落實,這就造成了很多風電已經開始發電,但無法上網,造成浪費。現在華東地區新能源主要是江蘇風電的問題,但其肯定是不能自主完全消化和解決,這樣就需要整個華東地區進行電力的協調。
另外,據早報記者了解,就上海電網而言,2015年上海將布局1-2個特高壓落點,2個特高壓受點通道和3個500KV的受電通過,受點能力將達到1300萬-1500萬千伏,上海將仍以500千伏雙環網運行。
華東電網公司2015年電源規模達到3.16億千瓦,外來受電比15.5%,將通過直流和特高壓交流線路吸納西南水電和“三西”火電(山西、陜西、內蒙古西部),到時,華東電網公司的特高壓站共建設12-13個。
國網著手技術標準建設
據早報記者了解,8月21日,國家電網公司智能電網工作座談會在北京召開,該會議標志著國家電網關于智能電網的第一階段(2009年至2010年)工作全面啟動。
尤其是明確了國家電網將重點開展電網智能化規劃工作,制定技術標準和管理規范,研究關鍵技術和研發智能化設備,開展各環節的試點工作。
據著名智能電網專家武建東介紹,中國智能電網必須是在制定了相關的技術標準和相關設備制造的研發跟進,才算是真正進入了智能電網的實質發展階段。
另外,8月20日,工信部副部長楊學山、國家電監會副主席史玉波專程到國家電網公司了解智能電網推進狀況,楊學山提出了統一堅強智能電網建設是國家電網公司實現工業與信息化融合的契合點,信息化是發展統一堅強智能電網的基礎和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