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與澳大利亞政治關系急劇冷卻之時,一樁涉及兩國的液化天然氣(LNG)交易,多少令人以為兩國關系有了轉機。但是,要說這些LNG的熱量就足以令兩國政治關系回暖,恐怕還為時過早。
根據新華社報道,“中石油8月19日宣布,近日與美孚澳大利亞資源有限公司簽署液化天然氣購銷協議,將在20年內每年從澳大利亞西澳州高庚液化天然氣項目進口225萬噸液化天然氣”。
這一交易價值據估計達500億澳元,創下澳大利亞單筆出口交易金額之最。曾在多個亞洲國家擔任外交官的澳大利亞亞洲問題專家艾利森•布洛諾斯基(Alison Broinowski)對《財經》記者說:“可以很勇敢地說,中澳關系又重新回到‘生意歸生意,政治歸政治’的基本軌道。”
這或許的確是“勇敢”的預言。從歷史上看,每一年中澳之間的重大能源項目交易,總是伴有高層領導人的見證。以眼下這樁交易的金額和重要性而言,它似乎并未得到應有的“待遇”。
2002年8月,中海油深圳大鵬LNG項目招標結果揭曉,澳大利亞西北大陸架氣田中標,獲得每年向中國出口300萬噸LNG、為期25年的合同。這亦是當時澳大利亞最大的一樁出口交易,預計可帶來250億澳元收入。結果,消息在8月7日首先由時任澳大利亞總理霍華德對外宣布。
2006年4月,國務院總理溫家寶訪問澳大利亞之際,與霍華德會面,并簽署了從澳大利亞進口鈾的協議。根據協議,中國將從2010年開始,每年從澳大利亞進口1萬噸鈾。
三個月后,霍華德回訪中國,溫家寶又在深圳與之會面,兩人共同啟動深圳大鵬LNG項目第一期工程投產儀式,顯示出兩國高層領導人對于雙方在能源領域合作的重視。
2007年9月,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訪問澳大利亞,期間,中石油分別與殼牌、伍德賽德簽署協議,從后兩者分別每年購買100萬噸(為期20年)和300萬噸(為期15年)LNG。
幾次中澳之間能源交易,都伴隨著最高層領導人的見證,表明了雙方樂于見到兩國貿易的發展。相比之下,這次交易的儀式可謂低調異常。
澳大利亞能源部長馬丁•弗古森(Martin Ferguson)8月18日在北京出席了簽署協議儀式。他對媒體表示:“中國對于資源和能源有著強烈的需求,在此方面,澳大利亞能夠很好地滿足正處于發展階段的中國的需要。對于任何雙邊關系而言,都有時常發生沖突的時候,但是商業活動仍需繼續進行下去。”
不過,這一交易的簽署,不僅中國媒體未被邀請進行報道,即使是《悉尼先驅晨報》駐北京記者也并未被邀請采訪報道。這是澳大利亞媒體常駐中國的全部五名記者中惟一未被邀請的記者。《悉尼先驅晨報》對中澳事務報道最勤,又對澳大利亞政府的中國政策持相對批判態度。
在這筆交易的消息傳遍世界之后,遲至8月19日晚間,新華社才發布了這筆交易的報道。在這篇標題為“中石油與埃克森美孚簽液化天然氣長期購銷協議”的報道中,“澳大利亞”被盡力低調處理。
根據報道,中石油稱,“該協議的簽署標志著天然氣領域的良好合作,并為加強長期戰略合作打下了基礎”。但是,究竟此處的“天然氣領域的良好合作”指的是與誰合作呢?是澳大利亞還是美孚?
報道甚至也沒有引述中石油高層對于交易有任何積極評論。
從中澳兩國高層領導人的交往來看,2009年也比以往遜色許多。陸克文2007年年底當選澳大利亞總理之后,2008年他與溫家寶有一次會面、一次電話,與胡錦濤有兩次會面,2009年迄今為止尚未與這兩位中國領導人有過會面,只在2月收到過溫家寶就澳大利亞山火造成重大傷亡發來的慰問電。
在中石油簽署購買LNG交易之前,澳大利亞同意向疆獨頭目熱比婭發放簽證參加墨爾本電影節,中國立即取消外交部副部長何亞非的訪澳計劃以示強烈不滿。這令經歷過中鋁入股力拓受挫、力拓中國員工涉嫌竊取情報案折磨的中澳關系再度墜入谷底。
布洛諾斯基認為,中澳對對方的市場都有巨大的商業需求,雙方已經建立了穩固的互補型經濟關系,并且都已意識到,不將生意和政治混為一談是對中澳來說較為恰當的選擇。
可是,生意與政治又如何能夠完全分開?對于依賴資源出口的澳大利亞,生意也就意味著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