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的未來
開發綠色技術重于開發市場,我國車企少有實施類似通用的“綠色暢想”計劃,可見還沒有給予“低碳時代”足夠的重視。
奧巴馬政府上臺后,高舉“綠色產業”大旗。
新任華裔能源部長朱棣文3月份在眾議院科學小組會上吹風,提議政府開征“碳關稅”。
6月22日,眾議院就已經通過了《美國清潔能源安全法案》,其中的重要附加條款暨2020年將對未實施減排義務的國家高碳產品征收附加碳關稅。7月14日,朱棣文和商務部長駱家輝聯袂訪問北京,其目的很明顯,在于試探中國政府的態度。
以上行動由技術層面至立法,再到外交,環環相扣,緊鑼密鼓。本屆美國政府的手段確實嚴謹了不少。然而,不能說民主黨政府就和上屆共和黨之間對待環保的態度截然相反。布什政府拒絕在《京都議定書》上簽字,所持理由就是未對發展中國家規定減排任務。早在1997年,美參議院就通過決議,禁止政府簽訂一切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義務不平衡的條約。奧巴馬政府同意美國接受排放上限,但條件是中國也必須接受設限,而中國政府則拒簽一切給發展中國家設定減排指標的框架協議。雙方立場針鋒相對,在年底的哥本哈根會議上將面臨激烈交鋒。
對美國眾議院法案,中方發改委、商務部、國務院全球氣候辦都表示堅決反對,認為美國以環境保護為名,行貿易保護之實。中國提出的理由是不符合世貿規定和《京都議定書》,但后者將于2012年失效,美國討論的則是后京都時代的目標。另一方面,在世界經濟危機的深刻影響下,世界貿易的形態和結構都迅速地發生變化:大宗商品交易和國際貨幣的結算正在朝新興國家、新型產品和新的經濟中心轉移。死抱著現行規則無法面對未來,目前的多哈進程陷入僵局,預示著世貿的現有體系的不合理,變革在即。
發展中國家還有一個桌面下的理由:發達國家已經污染地球100多年,現在利用技術和產業優勢逼迫發展中國家減排,讓窮國犧牲發展速度來為工業化國家過去積累的碳排放買單,殊不公平。但我們應該看到,低碳社會,其所有經濟行為都以低能源消耗、低溫室氣體排放為衡量標準,符合全人類的共同利益,發達國家正是占領了這一道德高地。至于糾纏誰過去排了多少、誰少排了吃虧等理由無法在談判中站住腳。
既然減少碳排放是大勢所趨,它的后果如何?
首先,導致開征國內碳稅及碳關稅?,F在已經有瑞典、加拿大魁北克地區等開征類似稅收,但征碳稅國家擔心,其他不征此費用的國家產品由此取得成本優勢。于是乎,碳關稅應運而生。發展中國家的高碳排放產品的競爭力會受到牽制,如果無法協調彼此立場,貿易大戰將發生。這場貿易戰快速而血腥,水泥、鋼鐵、汽車、航空等行業會遭受重創。
碳關稅傳導到國內出口企業,相當于國內征收碳稅,而在國內尚未實施碳稅的情況下,這種傳導機制會導致出口企業與內銷企業的巨大競爭力落差,從而導致大批出口企業轉型或者倒閉,對于外向型經濟的挫傷顯而易見。
其次,碳交易將成為全球新的大宗交易商品。超排企業只能購買排放權以避免懲罰性關稅,這將帶來全球行業的大洗牌,現在某些蒸蒸日上的高碳行業會因此走下坡路。綠色科技公司的資產增值將引發市場格局的地震,很快就會出現巨無霸型綠色技術公司。依賴傳統能源的企業如石油冶煉、鋼廠等都會因成本大幅增加喪失競爭力,繼而退出實力最強公司的行列。
現在中國的汽車市場已經躍居全球首位,美國夕陽西下,中國冉冉升起。清醒一點的話,就應該認識到,汽車產業中心的轉移是后工業國家市場機制的戰略選擇。別人的夕陽產業在我們這里方興未艾,只是工業發展階段的不同所造成。興不足喜,應該看到盛世背后的危機。
再次,“碳標準”作為新的國際標準橫空出世。要知道,在產品生產過程中,精確追蹤碳排放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無休止的測量和計算如一場噩夢。在世界碳交易測量和碳貿易談判領域,需要組建大規模的官僚機構,用來確立舉世公認的、可操作的準則,否則即使沒有貿易戰,世界貿易體系也會因標準的爭吵瀕臨崩潰。而碳標準的制定過程中,參與權和游戲規則制定權的爭奪將曠日持久。
如此復雜的前景,中國如何應對?
針對新興國家的改革國際貨幣體制的要求,美國試圖以捆綁碳貨幣的策略來應對。碳貨幣本位作為超主權貨幣的一種選擇,可以使各個國家在此平臺上交易結算。低碳技術發達的美日歐,將是出賣碳權,掌握碳貨幣發行大權的主體。而主要依賴于燃煤能源的中國則在碳貨幣體系中繼續處于弱勢。
為此,我們應當不遺余力地開發新能源,據保守估計將付出1600億美元之巨。但如果在碳貨幣體系中被出賣,一周的損失就可能有這么多,所以再大的代價也應該承受。產業結構調整的速度才是關鍵,能否在全球碳交易體系建立之前有效降低碳排放,決定了中國在新體制下的未來。
如果想在風能等高新科技領域獲得美國免費的技術支持與援助,就必須接受美國的碳排放標準。如何爭取代價低廉的技術輸入,是在哥本哈根會議上的主要任務,也是中國短期目標。
遺憾的是,我們尚未準備好迎接挑戰。CDM(清潔發展機制)項目大多無疾而終,最終淪為綠色泡沫。
汽車新能源為代表的產業升級遲遲沒有進展,當國內汽車業高速增長期結束,當上游的鋼鐵、石化、冶煉、橡膠等產業被套上超排的絞索,汽車業自然無法獨善其身。現階段搶占的傳統汽車市場,對未來10年來說完全沒有意義,可能會被一紙法令勾銷。如果不從技術上淘汰傳統能源汽車,汽車產業就沒有未來。
從這個角度出發,開發綠色技術重于開發市場。我國車企少有實施類似通用的“綠色暢想”計劃,可見還沒有給予“低碳時代”足夠的重視,如果不能在幾年內扭轉這種局面,未來會付出沉重的代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