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富的油氣資源既是俄羅斯的“萬靈圣藥”,又是它的“萬惡毒藥”。上帝沒有偏寵中國,所以我們奮起、改革,并走上了“中國道路”。
《俄羅斯石油的優勢》是我的朋友老伊-邁克•J. 伊科諾米迪斯教授的又一本力作。去年5月,該書在美國出版前,我和他討論過盡快出版中文版的可能。今年,該書的中文版終于面世了。
自1873年諾貝爾創立俄羅斯石油工業以來,在100多年來的大部分時間里,石油天然氣是俄羅斯“權力的支柱和國家恒久不變的根基,是俄羅斯生命的血液”。在本書中,老伊教授與他的合作者、俄羅斯和前蘇聯問題專家唐納•馬里•達里奧先生,為我們展示了一幅波瀾壯闊的俄羅斯石油工業的全景畫卷。
俄羅斯與中國既有廣泛深刻的歷史淵源,又有優勢互補、相鄰相依的現實的大國戰略伙伴關系。在能源尤其是石油天然氣領域,更是如此。“以鄰為鑒”,從此書中我們應可獲益匪淺。
俄羅斯的石油天然氣資源十分豐富,是世界第一天然氣資源國、生產國和出口國,石油產量、出口量僅次于沙特居世界第二。1873年以來,石油天然氣一次又一次地交替扮演著“萬靈圣藥”和“萬惡毒藥”的角色。20世紀20年代,蘇維埃建立之初,為了扼殺這個新生的政權,白匪軍和土耳其軍隊血洗了當時的石油中心巴庫,屠殺了超過兩萬名主要從事石油開采工人的亞美尼亞人,使石油產量一下子下降了80%。
二戰前,斯大林判斷,蘇聯與德國的戰爭不可避免。為了爭取寶貴的準備時間,蘇聯與德國簽訂了互不侵犯條約。“斯大林發揮石油力量的杠桿作用,把石油當成一種外交工具,出口給德國以獲得流動支付貨幣。”戰爭爆發后,蘇聯紅軍在德國人到達巴庫之前徹底炸毀了所有石油設施,最終,德國在蘇聯幾乎沒有得到一滴他們最渴望的石油,這對蘇聯最終戰勝法西斯德國起到了重大作用。
斯大林式的工業化模式,其代價是高昂的。1928年到1938年期間,蘇聯的農業生產率下降了近四分之一。1963年,蘇聯歷史上首次谷物進口大于谷物出口。為了進口谷物,蘇聯動用了國家三分之一的黃金儲備。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蘇聯成了世界上最大的谷物進口國。赫魯曉夫曾說:“像蘇聯這樣的大國不能再忍受用大量黃金購買大批谷物的羞恥。”恰在此時,石油再次扮演了“萬靈圣藥”的角色。
20世紀60年代末,蘇聯在西西伯利亞發現了巨大的石油資源儲量并進行了開采。第一次石油危機爆發期間,國際油價翻了兩番,作為世界主要的石油出口國,蘇聯獲得了巨額利潤。從石油和天然氣出口所獲得的巨額硬通貨收益,使蘇聯不必進行改革,從而為維系其政治體制提供了寶貴的金融資源。這樣,至少在15年內,蘇聯不必再為國內的政治經濟危機而憂心忡忡了?!?br />
20世紀80年代后半期,油價下跌,蘇聯的石油產量迅速減少,國家的消費市場面臨崩潰,基本生活消費品出現短缺。1991年底,在俄羅斯經濟改革前夕,人們經常用一個詞來描述其石油部門的狀況:“災難”。硬通貨儲備已經消耗殆盡,政府不但沒錢購買糧食,甚至沒錢將以前已經購買的糧食運到蘇聯的海港。蘇聯船只在國外港口被扣留成了家常便飯,蘇聯破產了。曾任俄羅斯代總理的蓋達爾在本書的序言中寫道:“我想再次強調,蘇聯經濟的崩潰和蘇聯的崩潰是由世界油價的下跌以及對開發西伯利亞油氣田的戰略錯誤所引發的。但是所有這些因素都不是這場災難的根本原因,問題在于蘇聯經濟固有的內在原因,這些問題是不可能得到解決的,而這正是造成蘇聯垮臺的原因。蘇聯的垮臺不是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而應該追溯到20世紀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當時蘇聯領導人拒絕走‘中國道路’,把所有‘中國道路’的擁護者都給槍斃了。”(“中國道路”,蓋達爾是指20世紀70年代末開始的中國改革開放之路)
面對積重難返的僵化體制,盡管擁有巨大的油氣資源,幾代蘇聯領導人仍束手無策,任憑油價的狂風巨浪把蘇聯這條大船掀翻在石油的風暴中。在現代石油的百年歷史中,中國在絕大部分時間里都是消費國,我們更應該充分利用起所有資源,包括人力、智力和體制的資源,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上帝沒有偏寵我們,這是我們的不幸,也是我們的萬幸。我們必須平衡發展,我們奮起,我們改革,我們走上了“中國道路”,所以我輕輕地感嘆:“好在中國不是俄羅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