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稅收與產品價格掛鉤,輿論宣傳引導消費,使環保節能產品成為發展的‘高附加值點’。”在日前召開的“氣候變化與低碳經濟發展媒體高層論壇”上,國家能源所研究員周大地的觀點得到與會專家的贊同。在全球氣候變化嚴峻的形勢下,低碳經濟恰好給遭遇金融危機“侵襲”的中國一個經濟轉型的良好契機。
持同樣的觀點的還有聯合國規劃署UNEP駐華代表張士綱,他認為,低碳經濟作為一種全新的發展模式,將為中國及其他發展中國家提供了機遇。
低碳經濟實質上是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清潔能源結構問題,是一種能夠改善地球生態系統自我調節的可持續性很強的經濟。以低能耗、低污染為基礎的“低碳經濟”成為全球熱點,被譽為人類第四次“低碳革命”。歐美等國家已大力推進以高能效、低排放為核心的“低碳革命”,著力發展“低碳技術”,并對產業、能源、技術、貿易等政策進行重大調整,以搶占先機和產業制高點。
中國的人口占世界人口的20%,雖然人均碳排放量不高,但在進口木材、漁業、野生動物進口和其他消費上碳排放卻很高,在巨大人口壓力和資源相對缺乏的限制下,中國如何展開這場行動?
首先,國家稅收政策先行。“稅收與產品價格相掛鉤,提高環保要素作為發展的‘高附加值點’是關鍵。”周大地認為,雖然現階段大多數企業都開始把眼光轉向環保,但很難依靠市場機制達到資源利用的最佳狀態。因此,政府采取征稅或補稅等措施矯正經濟當事人的私人成本,讓商品價格與稅收相掛鉤,可以提高市場對于“低碳”的關注度。目前部分發達國家主要征收二氧化硫稅、水污染稅、噪聲稅、固體廢物稅和垃圾稅等5種環境稅。環境稅對污染的懲罰性措施強迫企業去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刺激企業進行技術創新,主動享有環境稅的優惠措施;引導企業提高資源利用率,最終達到增加企業產品的技術含量和附加值、提高企業利潤率的目的。
其次,低碳經濟意味著金融創新。近年來,應對低碳經濟發展需要的低碳金融機制和工具,如清潔發展機制、合同能源管理等,受到市場關注,同時對于以傳統制造業為服務重點的金融體系提出了挑戰。據預測,低碳僅在新能源領域,10年內中國新增投資就將高達4.5萬億人民幣。近期國內外多家銀行推出“綠色信貸”作為低碳金融的嘗試,是個很好的開端。
最后,輿論引導大眾消費,形成價值共識。低碳經濟與我國實施的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消費模式相輔相成,適度空調、大眾交通、小排量汽車、適宜戶型住房等“低碳”行為即將成為大眾消費主流。國家應對氣候變化司司長、發改委氣候辦主任蘇偉在論壇上表示,“宣傳環保理念,協助政策的實施,使大眾達成共同的目標和共識,形成共同的社會價值觀,媒體任重而道遠。”中國媒體有責任在氣候變化的信息交流和知識傳播方面發揮領導作用,全面,深入、迅速準確地報道氣候變化對于經濟生活的影響,幫助政府和社會大眾深入了解氣候變化下低碳經濟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