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企業參與國際并購,不僅僅是為了產生“協同效應”,往往在競購活動中還會產生巨大的、意想不到的邊際效應,這就是我們所說的“亮劍效應”。
中海油宣布退出競購優尼科已經一年,盡管這次并購沒有達到中海油預期目的,但這一破天荒的跨國收購,究竟為中國企業貫徹中央“走出去”戰略留下了什么樣的經驗和財富,值得認真總結和深入思考。
向全球化要資源
4月28日,胡錦濤主席應邀訪問肯尼亞,與齊貝吉總統共同出席了中海油在肯尼亞勘探開發6個區塊,總面積達115,343平方公里的《產品分成合同》簽字儀式。中海油董事長傅成玉表示:“我欣喜地看到合同順利簽署,與一個像肯尼亞這樣的非洲友好國家簽約,將為公司的長期增長積蓄更多潛力。”中海油在肯尼亞的快速發展,首先是受益于我國在非洲長期堅守以“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為基石的外交政策。同時,中海油的市場開拓人員也發現,每一個與中海油打交道的肯尼亞官員和合作企業,都為中海油敢于與雪佛龍競購美國的優尼科石油公司而深感敬佩,對于中海油能夠與國際石油巨頭競爭的實力已毫不懷疑。中海油的“亮劍”,無形之間提高了中國企業的競爭優勢,形成巨大的品牌效應,成為中海油走向世界的金字招牌。
1月9日,在印度無法兌現收購承諾之后,尼日利亞南大西洋石油有限公司直接躍過第二、三位競爭者與排序第四的中海油達成收購協議,將位于幾內亞灣的OML130項目45%的權益,該油田區塊面積1295平方公里,高峰產量將可達34.2萬桶/日(約合1710萬噸/年),資源狀況非常好,所有勘探井都有發現,被傅成玉稱之為世界上“不可多得”的優質資源。
2006年2月17日,中海油與赤道幾內亞能礦部、赤幾國家石油公司(GEPetrol)簽署關于該國S區塊的產品分成合同。S區塊位于赤幾南部海上,水深30到1500米,面積約2287平方公里,由中海油擔任技術作業者。中海油參與非洲市場開拓的經理蔣永智認為,赤道幾內亞的項目中海油曾長期追蹤,但在中海油競購優尼科后項目進展異常順利。近來,世界許多項目持有公司和政府機構都在主動與中海油聯絡,希望中國企業能夠作為合作伙伴共同參與其項目的勘探開發和投資。
中海油積極“走出去”,不僅得到資源國家的支持和歡迎,也出人意料地贏得了美國人的尊敬。美國有識之士認為中國企業走出去,參與全球化競爭,融入世界經濟大潮將不可阻擋。美國《時代》周刊評出的2005年14位世界最有影響力人物榜單上,傅成玉名列其中,《時代》的評價:“他過人的膽識開啟了一個新時代。在這個時代中,中國在全球經濟領域雄心勃勃的計劃將越來越令人難以抗拒。”傅成玉在2006年7月31日接受《華爾街日報》夏雷(Shai Oster)采訪時說:美國的政治家和民眾因為中海油收購優尼科而感到“震驚”,人們感到震驚是因為出這筆錢的是一家中國公司,此前沒人認為一家中國公司能夠做這件事。夏雷則感嘆:中海石油能被譽為當今中國最具開放和進取精神的公司之一,作為創業元老的傅成玉居功至偉。
中海油競購優尼科的舉動,迫使美國和世界正視中國的能源需求,承認中國的能源需求是全球經濟的一個組成部分,國際社會應該在能源問題上與中國合作,中國企業“走出去”將有利于增加全球能源供應和平抑油價。美國能源部今年2月初發表了一份研究報告認為“中國在海外找能源對美國無害”,“中國進行的海外石油資產的并購行動,只是取代了中國本來會在公開的石油交易市場上所進行的買賣。” 中國與那些美國企業不愿或無法投資的國家建立關系,有一個常常被人忽視的好處,即“這些行動實際上可能擴大了全球的石油供應總量”。1月24日訪華的美國負責東亞事務的副國務卿佐利克也持同樣觀點,他也認為:“中國政府鼓勵本國公司在全球進行能源投資是自然的。”油氣來源及其他能源的多元化,將有助于全球的能源安全。甚至曾經積極反對中海油并購的美國參議院的外交關系委員會主席迪克•盧格也認為:美國必須擴大能源問題上的國際協調,尤其是與中國和印度的協調,以解決令人關切的全球能源資源競爭問題。
由此可見,中央實施“走出去”戰略,鼓勵中國企業在世界各地積極開發能源,通過海外并購不斷增加中國對全球資源控制能力的方針是正確的,是符合“全球化”時代潮流的,是維持中國和世界經濟持續發展,壯大中國企業的重要舉措。
向全球化要資金
中海油競購優尼科最大的收益來自國際金融市場,收購成為一次極有收效的企業全球形象推廣,節省了大量的廣告宣傳費用。中國企業投資協會副會長、高盛高華公司董事長方風雷指出:“中海油競購優尼科,不僅為國家增加了與國際博弈的戰略回旋空間,而且為中國企業在‘全球化’格局下,從世界資源市場源源不斷地獲取資源,從國際金融市場源源不斷地吸收資金而樹立了榜樣”。
中海油在2001年2月上市之初的市值僅為60億美元,經過幾年發展,到2005年6月中海油宣布競購優尼科時市值已上升到223億美元。到8月3日中海油宣布退出競購優尼科后的第一個交易日,中海油總市值達293億美元。并購過程使中海油市值增加了70億美元,這其中雖然有油價攀升因素,但并購行動本身的作用不可低估,使國際金融資本更加看好中國石油企業的發展潛力。今年1月10日中海油宣布收購尼日利亞OML130后的市值296億,到4月21日完成收購時的市值已經上漲到355億美元。中海油通過“亮劍”引起了國際投資機構的關注,將邊際效應延伸成為股價的飆升,有媒體稱:“中海油將‘成功’與‘失敗’都化為了真金白銀收入囊中”。
4月28日,中海油為在尼日利亞作業募集資金,通過公司配售現有股份及認購新股份共募集資金153.75億港幣(約合20億美元),成為中海油上市以來最大一次融資。這次配售吸引了大量國際投資者。消息發布幾個小時內就超額認購倍數約5倍,說明國際投資者對于中海油的成長前景非常看好。其實中海油早在2003年就成功發行了10億美元30年公司債券,2004年又成功發行了10億美元可轉換債券,成為中國唯一一家在股市、證券和可轉換債券市場同時吸納資金的企業,其融資成本達到當時亞洲最低水平。中海油上市之前通過股權私募融資21億,上市時又融資17億,上市之后除了股價升值的利益外,又從國際資本市場融資40億美元。目前,中海油企業發展的經費來源基本依靠國際金融市場,傅成玉已經將“走出去”變為企業價值增長的原動力,同時把“資源”和“資金”兩個雪球越滾越大。
中海油一年來的不斷進取說明“走出去”是中國改革開放進入新階段的要求,是中國融入世界經濟的必然途徑,要保證國家的競爭能力提升,就要更加積極支持中國企業面向全球發展。中國已經是全球化的一員,只有增加全球的能源供應,才能保障中國自身的安全。而對于未來的世界而言,沒有中國的積極參與,全球的能源也將沒有安全而言。在中國企業走出去的過程中,不要拘泥于成敗得失,更主要的是要有“亮劍精神”。通過與競爭對手果敢亮劍,讓世界更加了解和平崛起的中國和勇于進取的中國企業。
楊元華:新華社資深研究員,高級記者
韓曉平:中國能源網信息總監
【中國能源網獨家稿件聲明】 凡注明 “中國能源網”來源之作品(文字、圖片、圖表), 未經中國能源網授權,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全部或者部分轉載
責任編輯:中國能源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