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4日,陜西榆林西部煤炭技術研究中心利用內蒙古呼倫貝爾市的褐煤,采用自主研發的低階煤微細干粉制備氣化用高濃度水煤漿技術,在自制的工業化中試生產線上成功生產出煤濃度達63.8%,粘度達1200厘帕的水煤漿。這一世界首創生產線的問世,使褐煤在煤化工中應用成為現實。我國煤化工專家李保慶說,這項技術如果得到推廣,可為國家帶來200億元效益。
目前,褐煤應用到煤化工,其技術成為世界性難題,工業濕法制備水煤漿最大濃度沒有超過48%。我國和發達國家試圖利用褐煤提質破解這一難題,研發出了各種提質方法,都無法逾越成本高的障礙。西部煤炭技術研究中心從1996年開始,瞄準內蒙古儲量近千億噸的褐煤資源,開展低階煤微細干粉制備氣化用高濃度水煤漿技術研究。對我國不同產地的褐煤進行工業化中試試驗,一次性產出的水煤漿濃度穩定在60%以上,達到和超過了用精煤生產水煤漿的濃度。
褐煤易風化、自燃,發熱量低,水分高且難以排除,直接利用價值不大。西部煤炭技術研究中心采用物理法和化學法打破褐煤中的含水官能團,使其不能流動的水,變為可流動水,同時利用褐煤自身含水制備出高濃度水煤漿;在技術上克服了褐煤二次吸水;開發出新型制漿添加化學藥劑;通過制漿的優化粒度級配,提高堆積比。整套技術工藝簡單、流程短,實現了自動化生產,每噸漿成本僅98元人民幣,產生的有效氣體可達73%。
大唐呼倫貝爾化肥公司采用國內首條褐煤濕法制備水煤漿工藝,煤濃度僅為48%,每噸合成氨煤耗大。公司測算,如果生產每噸合成氨水煤漿濃度提高到60%,可大大降低煤耗,氧耗、電耗也有所降低。
截止目前,西部煤炭技術研究中心開展了21個產地的褐煤試驗,研發出10套工業化中試生產線。
責任編輯: 中國能源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