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在經歷了第一季度的增速放緩之后,5月又出現(xiàn)了出口增速跳水、投資和工業(yè)產值增速回落、新增人民幣貸款走低和消費的基本持平。面對中國經濟“爬坡過坎”遇到的重重困難,專家認為,唯有“一調到底”的改革才是健康提振經濟最需要的政策紅利。
國家統(tǒng)計局、海關總署近日公布的宏觀數(shù)據(jù)顯示,今年一季度中國GDP同比增長7.7%,低于去年四季度的7.9%和2012年全年的7.8%。5月份出口增速從4月的14.7%大幅跳水至1%,投資累計增速由20.6%繼續(xù)放緩至20.4%,消費增速12.9%,與4月的12.8%基本持平。
面對拉動經濟“三駕馬車”不同程度的疲軟,很多人自然地聯(lián)想到了2008年的四萬億投資計劃,希望以短期政策干預提升經濟增長。
此間接受采訪的經濟學家普遍認為,中國經濟放緩還沒有到必須依靠大規(guī)模干預的時刻。目前中國經濟的增長速度不僅可以實現(xiàn)本年度增長目標,也可滿足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藍圖。
中國確立的“十二五”經濟年增長目標是7%。國家行政學院決策咨詢部研究員王小廣指出,依據(jù)現(xiàn)在的經濟增速,“十二五”期間應該高于這一數(shù)字,“短期內完全沒有必要出臺新的干預政策。”
當前,全世界都在面臨新興產業(yè)革命帶來的產業(yè)結構調整。這種形式將倒逼政府進一步推進經濟體制改革,中國尤需如此。
“舊的產業(yè)革命帶來的紅利基本釋放完畢,針對舊制度的政策已經不能適應正在轉變但尚未定型的新結構,這是過去政策效力不夠明顯的深層次原因。”國家行政學院決策咨詢部副主任丁元竹說。
“真正的政策紅利來自改革,改革的目的在于激發(fā)市場活力,這是一項長期的事業(yè)。”王小廣說。
從應對國際金融危機出臺的一攬子刺激計劃,到去年提出把“穩(wěn)增長”置于更加重要的位置,應對國際國內的復雜經濟情勢,中國不斷調整著宏觀調控步伐。
目前,中國正在進行的行政審批制度改革、財稅體制改革,以及城鎮(zhèn)化改革都將釋放巨大的政策紅利。
針對是否應該通過放松房地產調控以及推出寬松貨幣政策應對低迷經濟的說法,受訪專家普遍不贊同。
中國實行的是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wěn)健的貨幣政策。銀河證券首席經濟學家左小蕾認為,在整體貨幣政策寬松的大背景下,中國實體經濟增速卻低于市場預期,表明單純依靠貨幣刺激難以支持整體經濟的復蘇。
“‘政策紅利’要關注產業(yè)結構的調整,中國仍然需要結構性改革來推動經濟的內生性增長,而要調整就要‘一調到底’。”她說。
王小廣認為,所謂“一調到底”意味著,對于企業(yè)而言,應努力適應市場環(huán)境變化,以技術創(chuàng)新和提升管理增強核心競爭力,變壓力為動力,下決心淘汰落后產能。
對于政府而言,最重要的是通過改革強化市場對資源配置的基礎性作用,增強中國經濟的內生動力。特別是在處理好政府與市場關系問題上,要勇于向自身權力“開刀”。
人們注意到,在長短期矛盾交織的背景下,中共決策層釋放出“宏觀政策要穩(wěn)住,微觀政策要放活,社會政策要托底”的政策信號。
專家建議,未來的改革著眼點仍應放在擴大需求上以及微觀政策調整上,通過信息消費、綠色節(jié)能產品消費、城鎮(zhèn)化帶來的公共服務升級尋找中國經濟的新增長點。
“所有的一切都只能依靠改革,改變現(xiàn)有的機制,改變我們目前追求高增長的急功近利思想,對暫時的經濟放緩保持應有的容忍度。這才是中國未來的根本出路。”丁元竹說。
責任編輯: 曹吉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