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正在經歷減速。
市場擔心國內規模空前的信貸泡沫,有些則認為中國不再是國際增長的核心。
產能過剩依舊是中國最大的問題之一,今天《金融時報》由Jamil Anderlini所撰寫的文章描述了產能過剩和產業補貼是如何威脅中國經濟的。
中國投資為主的增長模式是造成產能過剩的主要原因,由IMF發布的圖表顯示了2000年以來投資與GDP增長的關系:
2000年以來投資與GDP增長的關系
中國4萬億元的刺激項目讓產能過剩雪上加霜,造成了鋼鐵、水泥和鋁等一系列產品在出口市場轉弱、房地產價格下跌以及金融緊縮的情況下繼續增加產量。
中國領導人們在2005年就非常擔心產能過剩問題。在2012年的中央經濟工作論壇上,修復產能過剩問題成為了平衡經濟的核心。
IMF2012年發布的四號文件顯示,中國的平均資本利用率從2007年底的80%下降至了2011年的60%,顯示著經濟運行效率減慢。中國自從2000年開始就受困于低于80%的利用率,而2007年的高峰主要由外部的需求所推動,也隨著雷曼兄弟的倒下而風光不再。
中國的平均資本利用率從2007年底的80%下降至了2011年的60%
盡管中國的GDP增長率在危機后迅速恢復,但是IMF發現中國自1997年以來經濟增速就低于潛在增速,而這一問題并不完全是由周期性引起的。
產能過剩影響了中國的許多行業,包括化工,鋼鐵和可再生能源這樣的新興產業。中國的太陽能產業受到了反傾銷和反補貼調查的影響。
中國制造業PMI中的產生品指數在三月攀升至50.2,說明產能過剩問題正在趨于惡化。盡管之后該指數跌至了50以下,但也不足以打消市場的擔憂。
最近,我們觀察到中國部分鋼鐵公司停止了一些工廠的生產。而中國工業的產能過剩問題也致使PPI在五月下跌了2.9%。
要解決這一問題絕非易事。在2013年的報告中,中國鋼鐵協會主席徐樂江提出了四種可能的解決方案:
“為了解決中國的產能過剩問題,中央經濟工作坊提出分“四批”解決:第一批由國內需求的生產和擴張解決,第二批由加快開放在海外解決,將第三批通過生產組織結構的調整合理化,而第四批過剩的產能則經由安全能源排放標準而消除。”
“至于鋼鐵過剩的產能,我們必須通過市場化手段通過競爭解決。盡管在此過程中會有所損失,但這不是可避免的。鋼鐵企業必須努力工作,積極走出去改變產業鏈,提高產品的豐富性及質量,保證市場競爭及多樣化。”
這基本上意味著“更快的折舊以及更慢的新投資增速”。也就說明已經受到產能過剩影響的行業可能會在去杠桿化和合并產能時經歷更嚴重的陣痛。
責任編輯: 曹吉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