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近期國內葡萄酒概念股集體大漲后,下一只受益于中歐貿易戰的股票已初步鎖定汽車股——因為已有消息傳出,中國正醞釀對來自歐盟的豪車啟動反傾銷調查。
城門失火卻讓并不相關的行業意外從中獲利,這顯然出乎市場的預料。
而對遭遇滅頂之災的中國光伏業而言,如果在6月6日~8月6日這60天內仍無法與歐盟達成和解,所面臨的關稅將從當前的11.8%臨時關稅升至47.6%。一旦47.6%的高額關稅最終實施,超過七成產品依賴歐洲市場銷售的中國光伏業勢必將跌入萬劫不復之地。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日前在河北省考察光伏企業時表示,當前中歐談判是有成效的,但是談判仍沒有結束,希望企業能挺過這兩個月。
顯然,我國決策層對光伏談判的最終結果仍持樂觀態度,這或許與歐盟初裁投票中有18個成員國反對征收高額關稅有關。
不過在筆者看來,投反對票的歐盟諸國與堅持發起“雙反”的歐盟貿易委員德古赫特更像是中國京劇中的“紅臉”與“白臉”。在雙方一唱一和間,中國光伏要么接受巨額關稅。要么接受“價格承諾”以解決爭端——不管選擇哪種結果,都是中國光伏企業“無法承受之重”。
盡管中國光伏發起“雙反”同樣也損害了歐盟各國自身的利益,但這與我國光伏企業的損失相比無疑要輕得多,這也是歐盟有底氣堅持“雙反”的重要原因。
項莊舞劍,意在沛公。眼下歐盟對中國光伏業的咄咄逼人,更是在為其后對中興、華為等中國無線通信設備及組件企業進行“雙反”鋪路。
近年來,中國迅速崛起的新能源、新一代通信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已對歐盟、美國等國及地區造成不小的威脅與沖擊。在金融危機余波未盡之時為保護本國貿易與產業,利用冠冕堂皇的貿易戰將中國相關產業扼殺,不失為一種代價最小且效果最佳的戰術。
盡管歐盟的司馬昭之心已昭然若揭,但如果中國光伏業不是如此依賴歐洲市場,也不會淪落至如此田地。
當年無錫尚德風光登陸美國紐約交易所的成功對各地追求GDP的地方政府而言,無疑是令人興奮的“中國式發展模板”。在國內光伏市場根本尚未形成之際,各地紛紛將光伏企業列為重點支持對象。
這種過度的刺激性投資與“拔苗助長”的做法所產生的后果是,全國出現了一大批并不具備市場競爭力、只能依靠補貼生存的光伏企業。
與此同時,中國大多數光伏企業賺的都是微薄的“辛苦錢”。它們從歐洲進口原料以及核心設備后,再利用中國最有優勢的廉價人力加工成品,最終以低廉的價格出口至歐洲,卻始終未曾將規模效益轉化為技術效益。
在這種惡性循環之下,近10年間中國光伏企業始終未能形成自己的核心競爭力,也沒有培育出成熟市場。如此脆弱的產業,怎能經受得起歐盟掄起的“雙反”大棒?
即使在當前光伏業亟須對瀕臨倒閉的中小企業破產重組之時,仍有相當數量的企業因為其政府或國企背景,而長期處于不開工、純虧損卻拒絕兼并重組的狀態。
新能源產業是公認的21世紀全球最有發展前景的行業。在本世紀的前10年間,中國光伏業以慘痛的教訓已經給其他綠色清潔能源上了寶貴的一課,也為它們今后的發展敲響了警鐘——目前,長期處于低谷的風能行業已有步光伏后塵的跡象。
扎根國內市場、修煉核心技術、政府減少干預,只有在大浪淘沙后仍能在市場中站穩腳跟的企業,才有真正存在的價值。
責任編輯: 曹吉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