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中國,俄羅斯有更大的意愿向中國出口電力,這是遠東地區電力產業和消費結構的現狀所決定的。
4月25日,普京在與俄民眾進行的大型連線活動中出人意料地提及了中俄電力合作問題。該問題在俄國內一直受到爭議,普京此次的表態可謂是為該問題下了一個階段性的結論。
當時,主持人向普京拋出問題:"遠東發展部長伊沙耶夫曾指出,我國遠東地區出口到中國的電力價格比國內售價低廉許多,您如何看這個問題?"普京直接否認該說法:"他的算法有問題,他所援引的出口中國電力價格實際上是雙方邊境交電的批發價,而他用來作對比的國內價格則是我們的用戶終端價,這種對比當然不合理。實際上兩國的終端用戶價是差不多的。"普京接著分析道:"伊沙耶夫這樣說很可能是出于選舉考慮,希望他可以更仔細地研究這個問題。"
同中俄其他品種的能源合作一樣,電力合作上雙方也一直因價格而錙銖必較。這種糾結更體現在俄國內,向中國出口電力是否明智每每成為輿論探討的焦點。
今年2月,伊沙耶夫再次將這一議題炒熱,他在接受俄回聲電臺(該電臺因政論節目而出名)采訪時表達不滿:"出口到中國的電一度才1.5盧布(1元折合5.11盧布),而我國遠東用戶卻要承受3-4盧布的高價。"他的這一判斷受到專業人士的批駁,比如俄能源發展基金會負責人謝爾蓋·皮京就表達了不認同,其觀點與普京完全一致。
盡管誰都無法肯定素喜糾結價格和收益且對能源問題極為敏感的俄羅斯人以后不會逆轉立場,但其最高領導人的表態還是可以讓中俄電力合作相關方吃下一顆定心丸。
遠東電網的"蘇聯債"
在條件更加惡劣人口更少的遠東北部地區,其中包括馬加丹、薩哈林、楚科奇、堪察加、北部雅庫特,各個村莊的供電大多由附近小型熱電站完成。而其南部,包括人口較多的濱海邊疆區、哈巴羅夫斯克邊疆區、阿穆爾州、猶太自治州和南部亞庫特,則由"遠東統一電網"供電。接入這一電網中的主要幾個供電大戶包括位于阿穆爾州的發電能力共達33億瓦的布雷亞和澤亞兩處水電站、雅庫特地區560兆瓦的涅柳恩格林國家級地區熱電站、哈巴羅夫斯克邊疆區總共11億瓦的1號和3號熱電中心等。
但在"統一電網"內部也存在著不均衡狀況。除濱海邊疆區外的其他地區電力充足甚至過剩,而用電最多的濱海邊疆區不僅缺電還因基建問題而難以得到其他地區支援。須強調的是,整個遠東的電網都未與臨近的西伯利亞電網實質性相連,雖然其南部的"統一電網"與西伯利亞電網有聯接,但其方式更類似于俄向芬蘭出口電力所進行的電網互聯,兩大電網仍處割裂狀態。
也就是說,整個遠東地區的電網都是"與世隔絕"的,而其內部也同樣"分裂"。
另一個嚴重問題是遠東設施設備的老化。在所有目前尚在運營的電站中,位于哈巴羅夫斯克邊疆區蘇維埃港的"五月"國家級熱電站、阿爾喬姆熱電站、共青團1號電站等均系上世紀30年代所建。另有一些則是在二戰以后遠東工業起步時所建。
上世紀60-80年代則是遠東熱電廠的建設高峰。但由于蘇聯解體,許多項目未能實施。而且,由于解體后這些電廠均未升級,導致其如今能效極低。而與此同時,俄歐洲部分卻在解體后得以實施電廠升級改造。
此外,歐洲部分電廠早在上世紀80年代即已開始由煤電轉入核電和氣電。天然氣的大量使用成為一個引人矚目的節點。但仍由于資金問題,遠東遲遲未能走出這一步,當俄全國煤電率已降至30%,遠東地區這一比率仍維持在70%。直到本世紀遠東才開啟煤電轉氣電的過程。
這些都是蘇聯解體及其持續性后果所帶來的影響,可謂是蘇聯在遠東電力產業的"欠債"。
主流和雜音
從俄全國情況來看,歐洲部分及西西伯利亞電力供應稍顯緊張,而東西伯利亞和遠東相對富余。由此便很自然的出現從東部向西部供電的主意,前蘇聯也確實曾有這樣的建設計劃,但還沒來得及實施,帝國就解體了。如今,普遍認為從東向西遠距離輸送電能成本太高,就地消化更加實惠。這才有了遠東電網自成一體的現狀。
如此一來,遠東電力就面臨著自己消化不了且無處可輸的尷尬局面。尤其是"遠東統一電網"不覆蓋北部且電網內部還將用電大區濱海邊疆區"甩出來"的現狀更加劇了這一尷尬。這樣一來,相對過剩的電力集中于阿穆爾州和哈巴羅夫斯克邊疆區,而這兩個地區也恰恰是俄輸華電力的來源地。
布黑(布拉戈維申斯克-黑河)、阿黑(阿穆爾州-黑河)、布愛(布拉戈維申斯克-愛暉)三條線路源源不斷的將電能從俄跨境運輸至中國。顯然,俄將出口中國視為解決遠東電力過剩的問題的途徑。
值得強調的是輸華電能主要來自于哈巴羅夫斯克地區布雷亞、澤亞兩個水電站。2007、2008年中俄在電力進出口價格問題上未能談攏,結果兩個水電站只能棄水,一度造成下游村莊被淹。
那兩年的空白體現出俄方對電力輸華立場上的搖擺。時常有相關人士站出來反對對華出口電力,理由則往往是不可做能源附庸等老生常談的說辭。而伊沙耶夫的"價格說"是最新的一種,如今也被普京給否了。相反,更多的聲音認為,電力輸華可以賺取更多利潤,無論對電網升級改造還是用戶用電價格下調都有推動作用。
可以如此判斷,在俄遠東電力仍找不到合適"出路"的背景下,對華出口仍是比較理想的選擇。這也是普京及許多人支持對華出口的考量。
這些都直接反映在兩國實際合作中,中方購電量穩步提升的局面讓黑龍江兩岸都很滿意。2012年3月,俄"統一能源集團"("俄羅斯統一電力集團"分拆后成立的大型集團)旗下的"東方能源公司"同中國國家電網簽署了輸電協議,其中規定到2037年前俄向中國供應1000億千瓦時的電量。協議時間如此之長,顯示了雙方的合作信心。
此后,在兩國副總理的第九次能源對話上,雙方還簽署協議,準備將兩國目前每年24億千瓦時的供電量在2014年提高至45億千瓦時。與此同時還簽署了"東方能源公司"和中國國家電網集團2013年的供電協議。2013年,俄輸華電力總額為26億千瓦時,預計2013年可達30億。
這個成績的取得當然讓人欣喜,但俄方或許內心會有些失落。因為早在當年曾全面壟斷俄電力產業的"俄羅斯統一電力集團"被分拆之前,該集團就曾有一個在10年內建設發電能力達100億瓦的幾個大型水電站的計劃,其一個目標就是向中國出口。當時計劃總共向中國出口600億千瓦時。而如今最新一年的這個數字才26億,顯然俄方當年過高估計了中國的購電量。
這些年,中方購電量也成了俄方內部爭論焦點,各種預測層出不窮。而這個問題顯然將在很大程度上決定遠東電力產業發展方向。
首先,這些年遠東用電量持續下降。去年雖有所提升,卻主要是拜APEC峰會等幾個大項目所賜。若遠東經濟得不到實質發展,則其電力產業也很難吸引到投資。這些年除"俄水利"和俄"統一電力集團"等在遠東占據地位的集團投資建了幾個項目,中央財政并未出手。原因很簡單,在遠東用電量未有實質增長且中國購電量未來不明的情況下,投資能否收回都成問題。
如此一來,中國又成了焦點。近些年中國銀行、中國國家電網集團、43家企業聯合而成的黑龍江對俄電力合作聯盟在俄的闖蕩頗為引人矚目。他們已經確定對遠東數個電力項目進行投資。部分項目甚至成為兩國元首簽署的合作協議中的內容。而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中方在俄投資往往著眼于未來發電之后將其輸送至中國。
顯然,中國市場和中國資本都在遠東電力市場中占據重要地位。遠東電力產業的發展滲入更多中國元素,讓雙方更難以分離。
(作者系俄羅斯問題專家)
責任編輯: 江曉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