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時間6月5日,歐盟宣布自6月6日至8月6日對產自中國的光伏產品征收11.8%的臨時反傾銷稅,如果雙反未能在兩個月內達成解決方案,4個月之后稅率將升至47.6%。最終,是對產自中國的光伏產品祭出了“雙反”的大棒。
初裁結果“喜憂參半”
對于這一裁決,光伏人士認為這是一個“喜憂參半”的結果。
“喜”的是,中國的組件企業還能享受兩個月的低關稅,至8月6日前的兩個月時間是談判關鍵期,如果協商一致,歐盟委員會仍有可能在半年之后的終裁中撤銷臨時關稅。
國內光伏企業阿特斯公司稱,歐委會的臨時反傾銷稅措施,表明歐委會在關鍵時刻還是意識到了光伏在中歐貿易中舉足輕重的地位,沒有貿然征收高稅。
但另一方面,江蘇中能副總經理呂錦標表示,這使得磋商的時間由原來的六個月變為現在的兩個月。
事實上,盡管歐盟內部多數成員國反對,但歐委會仍以最大努力推動初裁的進行。業內預計,一旦開始征稅,那么即使此后中歐能夠通過磋商和解,中國光伏產業失去的市場將無法挽回。
據外媒透露,中國和歐盟未來兩個月內主要將圍繞“價格承諾”進行磋商。
“要達成價格承諾,就得把歐盟之前認定的47.6%的傾銷幅度彌補上。現在中國在歐洲的組件價格大致是0.6歐元每瓦,補上價差相當于變成0.9歐元每瓦。”呂錦標表示,“這個價格等于把中國產的組件都擋在了歐盟門外,目前,產自臺灣、日本的組件售價在0.7-0.8歐元,補差價后,中國的產品沒有任何吸引力。”
沒有贏家的戰爭
在湖南利德電子漿料有限公司寧文敏看來,無論是11.7%還是47.6%臨時反傾銷關稅,都將對中國與歐洲的相關企業帶來很大損失。“雙反對我們影響不小,作為河流中的支流,我們不能獨善其身,從去年歐洲雙反的消息傳出至今,危害也早已經可預見。”
盡管市場還在等待最終的判決,但是這場長達近一年的“光伏戰”,也頗讓人感到疲憊,毫無疑問,貿易戰將導致“雙輸”結果,這場戰爭中沒有贏家。
從中國方面來說,此案涉及中國200多億美元的對歐出口,占中國對歐出口總額的7%左右,占中國光伏產品出口總額的80%左右,關系到中國上千家企業的生存和40多萬人的就業。
而歐盟的損失也是顯而易見。雖然,某些歐盟光伏產品制造商可能因此受益,但為數更多、經營規模更大、吸納就業能力更強的歐盟光伏產業的上下游企業將遭受嚴重打擊。
據瑞士獨立研究所Prognos的調查顯示,如果歐盟對中國光伏產品征收懲罰性關稅,將使歐盟消費者對光伏產品的需求下滑,導致歐盟三年內失去24.2萬個就業崗位以及272億歐元(約合353億美元)的損失。
戰火或將繼續蔓延
2012年9月和11月,歐盟委員會先后應歐盟支持太陽能組織的請求,對原產自中國的太陽能電池發起反傾銷、反補貼調查。對于這些不實的指控,中國企業堅決否認。但隨之而來的歐債危機,使得歐洲國家普遍削減了對光伏生產企業的補貼,也使歐洲光伏業在競爭中逐漸處于劣勢。自此,中歐雙方展開了一場激烈的“光伏”戰。
對于這場戰爭的最終結果,廈門大學中國能源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強表示,歐盟對華光伏產品征收高額關稅已經是“板上釘釘”,變數不大。
申銀萬國新能源分析師余文俊亦認為;“談判的意義已經不大,中國應該發起反制措施,不能在貿易戰中一直處于被動地位。”
此前有業內人士認為,中方可能對歐盟采取反制措施,歐盟方面的多晶硅、紅酒、汽車等可能都會被涉及到,其中,對歐盟的多晶硅“雙反”會首當其沖。
但在呂錦標看來,對多晶硅的雙反并不是簡單的在報復,應該獨立客觀的來看待,我們應該有WTO思維,做到有理有據,不能授人以柄。“目前,國內能夠維持生產的多晶硅企業僅有4家,不足10%,實際開工率不足25%,我們國內企業生存空間遭到惡意擠壓是事實。”
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韓立余業表示,應在WTO規則的框架下,在國內產業受損后依法發起反傾銷調查。
責任編輯: 曹吉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