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雖已入夏,但煤炭市場依然冰寒。庫存高企、產能過剩、進口煤炭反而更便宜……一樁樁一件件,都在為煤炭市場告別“黃金十年”作注腳。業內認為,除夏冬用電高峰等個別時段外,煤炭行情將持續疲軟。
“今年國內煤價就沒上漲過,如果說肉禽價格受H7N9的沖擊還有觸底反彈的希望,那么煤炭價格比肉禽市場還悲慘得多。”省內一位長期從事煤炭采銷的負責人非常悲觀。
徐州港是全國北煤南運和西煤東輸的重要節點,5月底本是煤炭運輸旺季,可今年每天穿梭在京杭大運河上的運煤船只比往年少了近1∕3,發貨量下降30%。“以往徐州港庫存穩定在120萬噸左右,現在猛增至200萬噸,港口的庫存容量只剩下50萬噸。”徐州港務集團經營管理部經理劉志勤一臉焦慮。而據徐礦集團有關人士介紹,今年前4個月,該集團在江蘇的原煤產銷量同比分別下降18.5%、17.19%,庫存比年初增加3.63%。
煤炭滯銷,讓貿易商格外難受。“現在不僅賣不上價,而且根本賣不動,從來沒有這么難。”徐州“煤老板”劉峰直言,從事煤炭貿易10多年,今年的市場最冰冷。“按日耗煤量,我們的電煤庫存有20天,正常情況下,現階段保持10天庫存即可。”蘇北一家電廠燃料部負責人陳先生坦言,現在的煤炭價格雖比前兩年最高點時每噸下降了兩三百元,經營情況大為好轉,但庫存高企占用大量流動資金,財務成本并不低。
短時間內煤炭行情為何一路走低?江蘇省經信委煤炭處處長宋旭東分析指出,從宏觀來看,全球經濟疲軟、煤炭產業快速擴張是主要原因,直接導致煤炭供大于求;從微觀來看,鋼鐵、石化、建材等高載能行業產銷不旺用煤減少,全社會用電增幅回落,新增電煤不多,煤炭市場整體需求不振。
江蘇省經信委最新統計數據顯示,江蘇省超過90%的煤炭靠省外調入,全省55%的煤炭用于發電,45%的煤炭用于鋼鐵、石化、建材等行業。今年前4個月,全省發電量同比增長2.22%,增幅回落較大,而高載能行業開工明顯不足。值得注意的是,盡管國內煤價一直下跌,但仍降不過進口煤炭,價差仍在每噸20-30元。
一邊國內煤炭產能過剩、一邊進口煤增加,煤炭企業寄希望政府出手相救。目前,部分省已限制外省煤入境,或將煤炭采購量與電廠發電指標捆綁,迫使電廠購買本地煤,或動用煤炭價格風險調節基金,補貼煤企的虧損。國家能源局則將出臺《商品煤質量管理暫行辦法》,規定進口煤熱值不得低于4544大卡、灰分不超過25%、含硫量不超過1%,此舉被指為國內煤企撐腰。
上述舉措引起五大發電集團聯名反對。華能集團在江蘇省一家電廠的負責人坦言,經歷了前兩年煤炭“牛市”的折騰后,電廠還在休養生息,此時政府不應傾斜于煤企、干預價格。他認為,進口煤總量占比小,提高進口煤質量標準而不對國內煤提要求,以“保護環境質量”為名出臺政策理由并不充分,“煤炭市場早已市場化多年,漲了十年調整一下也很正常,沒有哪一種資源的價格一直大幅上漲而不調整的。保持進口煤這條‘鯰魚’,有利于提高國內煤炭競爭力和效率”。
江蘇省社科院世界經濟研究所研究員田伯平表示,國務院剛出臺新的“簡政放權”方案,強調要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關系,化解煤炭困境,恰恰要用好“無形之手”。“煤炭行業面臨寒冬時,電力企業卻春暖花開;煤炭行業風生水起時,電力企業則水深火熱。看似‘風水輪流轉’,實則是體制機制不順暢。”田伯平指出,政府不要一碰到哪個行業不景氣,就趕緊出臺刺激措施,每當這種干預價格、背離市場規律的“援手”出現,勢必會幫一方、傷一方,難以兩全。表面上政府幫困難企業解了燃眉之急,可實際上卻破壞了市場規律,導致煤價背離市場價值,使市場調節作用失靈,為下一階段的供需平衡埋下隱患。
徐州市發改委負責人表示,減輕煤炭企業稅費負擔也很迫切。據估算,在前兩年的高煤價背景下,稅費負擔就占到企業銷售收入的30%,如今煤價下跌,稅費在成本中的比重就更高了。這些種類繁多的稅費中,有的是計劃經濟時代的產物,早已背離市場經濟原則,亟須清理;有的是特殊時期出臺的應對措施,如在高煤價時期征收的煤炭價格風險調節基金,是否還有存在的必要性?這都需要政府在轉變職能的過程中解決。
記者了解到,部分省最近向國家打報告申請調低工業電價,理由是煤炭價格持續走低,這得到廣大成本高企、利潤受擠的工業企業一致響應。“截至目前,江蘇還沒有向國家打報告。”昨天,江蘇省電監辦主任顧瑜芳告訴本報記者,江蘇的電價在東部地區不算高,比上海、浙江都低,但從資源要素成本核算看,煤電長期不聯動已飽受詬病。“當前,煤炭供應較為寬松,調低電價社會公眾能接受,應借此契機完善煤電聯動政策,避免今后煤炭行情復蘇后再導致電企遭殃。”顧瑜芳說。
責任編輯: 曹吉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