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經濟社會取得巨大發展,同時在能源消費方面出現了供需矛盾。在全球新能源革命的浪潮中,我國能源發展面臨挑戰,如何立足中國國情,抓住全球能源發展的契機,成為一段時間來大家討論的熱點。近期一場主題為《世界能源發展趨勢與我國能源戰略基本思路》的講座,業界專家為大家撥開云霧。
能源格局調整 我國能源科技缺乏創新
專家分析,新一輪能源變革正在孕育之中,能源資源的主要來源將從煤炭、石油等高碳化石能源轉變為主要利用天然氣、可再生能源等低碳能源。能源系統的組織方式也將從集中式、大規模的工業化開發利用轉變為分布式、小規模的開發利用。運輸距離也有變化,主要通過遠距離、大規模能源輸送實現供需平衡將轉變為就地平衡。此外,供應方也從被動滿足消費方需求轉變為供應方、需求方通過智能能源網絡、大規模儲能設施等實現協調平衡。
對比歐盟、美國、日本、韓國、印度、俄羅斯等國,我國的能源消費總量與美國相當,但GDP僅為美國的37%;我國GDP與日本相當,但能源消費總量是日本的4.7倍。與世界平均水平相比,我國人均能源消費與世界平均水平相當,而人均GDP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50%。可見我國能源科技自主創新能力不強,能源核心技術落后于世界先進水平,適合我國復雜地質條件開采與利用技術體系尚未形成。此外,發電技術方面,大功率高參數超臨界機組尚未形成自主知識產權,高溫材料仍有待取得技術突破。風電的自主創新能力不強,太陽能熱發電技術與國際先進水平相比仍具有一定差距。
推動綠色低碳發展 加強能源儲備
全球共同應對氣候變化,能促進各國降低能源消費,促進綠色低碳轉型,對于緩和全球能源供需缺口和經濟發展有推動作用。立足我國國情現狀,我們需要做的是推動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控制能源消費總量,加強節能降耗,支持節能低碳產業和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發展,確保國家能源安全。深化資源性產品價格和稅費改革,建立反映市場供求和資源稀缺程度、體現生態價值和代際補償的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和生態補償制度。積極開展節能量、碳排放權、排污權、水權交易試點。此外,更要全面推進節能型國家建設,加強能源儲備基地建設,進一步完善石油儲備基地,建立四大天然氣儲備基地。
未來四十年,預計我國能源結構將會呈現以下的發展趨勢:到2020年,化石能源消費過快增長勢頭得到控制,天然氣、核電、水電和風電等綠色能源快速發展,能源綜合效率顯著提高,新型能源供求模式基本形成,能源科技自主創新能力顯著增強。2030年,能源消費增速明顯減緩,煤炭產量和消費量達到峰值,綠色能源成為新增需求的供應主體,受能源影響的生態環境總體狀態恢復到上世紀末水平,能效水平步入世界先進行列,新型能源供求模式全面建成,能源科技自主創新與裝備制造能力居世界先進水平。2050年,能源消費基本穩定,新增能源供應全部來自綠色能源,溫室氣體排放實現負增長,能源科技自主創新與裝備制造能力居世界領先水平,具有中國特色、世界領先的現代能源體系全面建成。
責任編輯: 曹吉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