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歐關系近年來形成三大平衡,產生歷史性變化。從李克強總理此次訪歐中即可見端倪。
第一組平衡是區域平衡,即中歐關系在歐洲、歐盟、歐元區三者間平衡發展,相互促進
李克強總理首次出訪,四國中有兩個是歐洲國家——瑞士和德國,可見歐洲在中國總體外交中的地位,以及歐洲對中國打造經濟發展升級版的作用。中國同非歐盟的歐洲國家冰島、瑞士達成自由貿易協議,與歐元區核心國家德國建立緊密的貿易、財經與政府間合作機制,與中東歐十六國建立“16+1”機制,正是中歐關系區域平衡發展的典型舉措,這不只是中國與歐盟整體關系的有益補充,更是新的推動力。
第二組平衡是領域平衡
歐洲是中國現代化的主要借助力量之一。中國的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同步協調發展,將為中歐關系帶來新機遇,為世界經濟注入新動力。
歐盟連續九年來成為中國最大的貿易伙伴,中歐關系的貿易色彩濃厚,但是歐盟迄今未能承認中國的市場經濟地位,對中方倡議建立中歐自由貿易協議表現消極。
投資領域從而成為中歐合作的新期許。2012 年,中國對外投資600億美元,最大的投資目的地是歐洲,為130億美元,是美國40億美元的3倍。目前中歐相互投資遠未發揮應有潛力,2011年歐洲對華投資175億歐元,中國對歐投資28億歐元,占雙方對外直接投資(FDI)總流量不到3%。中歐貿易量很大,每天都有高達10億歐元的貨物和服務貿易流動。但是,中歐雙向投資流動明顯落后于雙方的經濟實力,根據歐方統計,2011年歐對華投資175億歐元,中國對歐投資28億歐元。盡管有增長趨勢,但是這一數字還不到雙方對外直接投資總額的3%,發展雙邊投資關系有巨大空間。
日前,歐委會發布消息稱,決定就啟動中歐投資協定談判尋求成員國授權。這是《里斯本條約》將FDI納入歐盟共同貿易政策以來,歐方首次尋求與他國開展投資協定談判。中歐投資協定將使中國同歐盟26個成員國(注:愛爾蘭除外)簽署的雙邊投資協定簡化為一份協議,將推動保護中歐雙方投資,減少投資壁壘,增加雙向投資規模。
瑞士、德國是中國對外投資的第二、三位國家,意義非同尋常。李克強總理訪瑞,不僅宣布達成中瑞自貿協定(7月正式簽署),還宣布啟動中瑞金融對話機制;在訪德期間,宣布建立中德兩國“財長+行長”的對話機制,實現雙輪驅動發展。拿李總理的話來說,就是以中德關系發展的混合動力提升馬力。不久前法國總統奧朗德訪華時,中法也決定建立高級別經濟財經對話機制。照此發展,中歐全面戰略伙伴關系將更全面,更具伙伴色彩。
第三組平衡是攻守平衡
隨著中國經濟競爭力不斷攀升,中歐經濟關系從“互補型”走向“互補-競爭混合型”。歐盟方面越來越斤斤計較,不斷揮舞反傾銷、反補貼的“雙反”大棒,制裁中國企業。日前又威脅對中國太陽能面板和電信設備征稅。中歐關系“中攻歐守”的局面將來還會威脅到目前最為緊密的中德關系,因為中國正在進軍價值鏈上德國視為具有重要戰略意義的領域。目前中德經濟還是幾乎完美的共生關系,但在今后20年中,中國給德國制造商提供的將不只是市場,而是開始有競爭。和太陽能產業一樣,歐洲電信設備制造商已經感受到中國華為和中興的強大競爭帶來的苦果。高盛公司在最近一項研究中預測,接下來將遭受中國強大競爭的行業包括低端電力傳輸技術、高速鐵路、風力發電和智能電網技術,而這些都是德國工業界擅長的領域。中德關系確實特殊,但可能不會永遠保持共生和諧。
與此同時,布魯塞爾方面也拿貿易協議來吸引中國歐盟執委會,本月預計將獲得與中國就投資協議進行磋商的授權。日前透露的一份由歐盟對外行動署起草的草案文件顯示,如果中國能“從根本上解決當前進入中國市場的障礙問題及競爭方面的憂慮”,那么自由貿易協議(FTA)是可以期待的。但據歐盟消息人士和文件顯示,僅僅是與中國簽訂FTA協定的建議,就已經引起法國和意大利等歐盟成員的擔憂。法國和意大利在上周歐盟貿易專家會議上,帶頭反對這份戰略提議。德國和其它成員國表示,歐盟應該尋求先與中國簽署一項伙伴關系與合作協定(PCA),隨后再考慮FTA協議。歐盟2007年啟動PCA談判,但談判仍然處于僵局。這表明,中歐關系既面臨新機遇,也面臨新隱憂。
今年是中歐建立全面戰略伙伴關系10周年。上述三大平衡預示,中歐建立起21世紀相互尊重、合作共贏的新型全面戰略伙伴關系,機遇與挑戰并存,關鍵是把握機遇、化解挑戰,不斷增強混合動力,不斷實現再平衡。
責任編輯: 中國能源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