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長春、無錫、邯鄲等地天然氣價格悄然上漲。一些地方天然氣漲價前數日,一則“4月天然氣價格將大幅上調”消息便開始傳播,多地出現市民排隊集中購氣。面對百姓“搶氣潮”,國家發改委價格司對傳聞進行了“辟謠”,但在一些地方反而成為了“精準預言”。一邊是權威部門的“辟謠”,一邊卻上演著搶著買氣的大爺大媽們提著小板凳、揣著速效救心丸,擠破了燃氣公司營業網點卷閘門的都市情景劇。
由此想到“塔西佗陷阱”這個政治學名詞,或許可以用來解釋上述現象及其背后的原因。這個對公眾來說還略感陌生的政治學名詞,得名于古羅馬時代的歷史學家塔西佗。“塔西佗陷阱”通俗地講,就是指當公權力遭遇公信力危機時,無論說真話還是假話,做好事還是壞事,都會被認為是說假話、做壞事。在頻頻經歷“蒜你狠”、“豆你玩”、“姜你軍”的時代,事關民生的能源價格改革問題,只要稍欠謹慎,任何一個舉動都有可能陷入此種惡性循環。
天然氣價格為什么“漲聲響起來”?官方的解釋是因為我國天然氣對外依存度高達28%,進口天然氣成本倒掛,導致天然氣的入戶價格低于出廠價。此輪多地天然氣調價屬于遲來的傳導。無論是成本倒掛,還是價格上漲效應的延遲傳導,都反映了一個基本事實,即在國內天然氣產能不足、高度依賴進口的前提下,扭曲天然氣的價格機制必然導致供需矛盾,從而產生倒逼天然氣價格調整的需求。
不可否認,中國除非像美國一樣用一場技術革命極大增加頁巖氣等非常規油氣的供給,否則天然氣漲價不可避免。然而,由于能源價格關乎國計民生,能源價格改革始終在平衡改革力度和居民承受力中進退維谷。回顧此前的能源價格調整,無論是水價調整聽證,還是階梯電價試點,“逢聽必漲”現象司空見慣。與此同時,能源供給成本不透明、市場管理監督弱化、通貨膨脹壓力等在客觀上又加劇了民眾對能源價格改革的抵觸心理,產生了越來越多的不安和懷疑,于是把屢屢出現的“油荒”、“氣荒”問題,以及因信息不對稱造成的搶購潮等種種“亂象”,都慣性地歸因于政府。網絡流行語言“不管你信不信,反正大家都不信”了,對政府公信力的“塔西佗陷阱”作出了調侃式的詮釋。
信任是建立良性社會關系及其和諧有序運轉的基礎。可以想見,當社會處于“低度信任”結構中,原本就舉步維艱的能源價格改革難度就會大大增加。如果不在“信”上做好文章,能源價格改革難免滑入“塔西佗陷阱”。
要跨出能源價格改革的“塔西佗陷阱”,首先要樹立逐步理順長期扭曲的能源要素價格的目標。要按照新一屆政府轉變政府職能的改革方向,盡可能減少政府在能源定價上的人為干預,把定價權更多地交還給市場。通過建立市場化定價機制、透明化能源生產成本、實施公平有效的價格補貼政策和鼓勵多元化的能源投資,抑制行政干預過度等非市場化因素蔓延,使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在價格形成中起到主導地位,在資源配置中起到基礎性作用,逐步建立起真正反映資源稀缺程度、市場供求關系和環境補償成本的能源價格體系。這樣既有利于解決和疏導價格扭曲引發的各種矛盾,平息民眾的各種非議,也有利于能源的高效利用,通過價格杠桿更好地促進企業和個人的節能行為。其次,要形成能源價格改革的明確時間表。能源價格改革雖每每在政府工作報告中作為重要議程提出,卻常常因為各種顧慮而投鼠忌器,一而再、再而三地淡化或擱淺。當“摸著石頭過河”的改革遭遇阻力時,往往會被解讀為利益集團左右政府決策,既損害政府形象,也損傷民眾對政府的信任。“小步快跑”也罷,“小步慢跑”也罷,只有跑了,才能到達目的地。
責任編輯: 曹吉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