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中央企業壟斷,是一個倍受關注且存在著一定分歧的話題,但“分歧”也給進一步討論留下了空間。
談中央企業壟斷,首先必須明確何謂壟斷?對于一個市場來說,當供給者進入時,它將面臨兩種情況:無障礙地自由進入或因障礙而無法準入。若出現后一種情況,則意味著有了壟斷。因此,壟斷的問題,就是市場準入的問題,或者說,某些業務能否自由經營的問題。
壟斷可分為三種:一是自然壟斷,它源自自然的障礙,如電網、自來水管網、燃氣管網只能有一個,這就形成了以運營管網為手段的獨占業務或企業。二是行政壟斷,它源自政府的管制,在進入一個市場時,必須經由政府批準,這樣便形成了行政壟斷業務或企業。三是經濟壟斷,在一個市場中存在著擁有市場支配力的企業,它通過操縱價格,阻礙其他競爭者的進入。
自然壟斷不存疑義,經濟壟斷則以實際發生的壟斷案件為判斷標準,目前來看,行政壟斷問題是關注的焦點。
中央企業的行政壟斷業務有6項,即軍工生產、原油開采、原油進口、基礎電信、食鹽專營、電力購銷,分布于18家中央企業。
這18家中央企業是否就應該被視為壟斷企業呢?
不能以壟斷業務定義央企壟斷
應該看到,這18家中央企業各自在經營壟斷業務的同時,每家企業還經營著競爭業務。而且,就壟斷業務與競爭業務二者的營業收入比例來說,18家企業的情況差別也很大。在有些企業,壟斷業務的比例較高,如中石油、中石化、中國電信[1.21%]、中國移動[0.88%]、中國聯通[1.08% 資金 研報]等,但有些企業則比例較低,如兵器裝備、船舶工業等。我們是否應該將這些企業都籠統地視為壟斷企業呢?如果以是否有壟斷業務為標準,這是確定的。但在這18家企業中,壟斷業務所占比例畢竟差別較大,如果不考慮壟斷業務與競爭業務在比例上的差別,而僅以是否有壟斷業務為判斷標準來定義壟斷企業,會導致一些企業承擔著輿論上不應給予的看法。
一個企業被稱之為壟斷企業,則意味著它在排斥市場競爭,但有些企業可能僅有很小比例的壟斷業務,而大部分業務則是競爭性的,它的競爭因素遠大于壟斷因素,視這樣的企業為壟斷企業,企業可能難以接受。而有些企業壟斷業務占的比例較大,競爭性業務比例較小,壟斷因素遠大于競爭因素,這時,說它是壟斷企業,可能就比較符合實際。
那么,是否能以壟斷業務與競爭業務的比例作為劃分壟斷企業的標準。如果是,這里又會面臨一個比例標準的問題。多大比例合適?顯然,這可能不太好確定。所以,就中央企業目前的業務來說,如果籠統地給所有企業冠以“壟斷企業”之名,很值得商榷。將“壟斷企業”改為“企業有壟斷”可能更準確。
“壟斷”成為部分利益訴求焦點
另一層面來看,在公眾輿論中,18家中央企業雖然都有壟斷業務,但有些企業可以說是知名度極高的“壟斷企業”,如中石油、中石化、國家電網;有些企業,雖然也被認為是壟斷企業,但不受關注,如軍工企業;還有的企業,可能就不被視為壟斷企業,如中化集團。之所以關注度有如此大的差別,其主要原因在于企業面臨的利益訴求者不同。
中石油、中石化為私家車主提供成品油供給,車主只有這兩家企業可供選擇。油價上漲不論合理與否,總會引起車主的不滿,將其發泄在這兩家企業身上,而將漲價原因歸為兩家企業的壟斷。同時,有非公有制企業可能想進入石油領域,這就不排除它們借勢為自己營造輿論環境。因此,中石油、中石化便成為關注的對象,甚至成為批判的對象。中海油也是石油企業,但它沒有零售業務,自然也就沒有來自私家車主的關注或批評,同時,它做海上原油開采,國內也沒有企業想進入這個領域。所以,作為同一的企業,中海油就很少成為被議論的對象。國家電網公司雖然要面對廣大的消費者,但它的電價很少調整且上漲幅度也比較小,對消費者利益影響非常有限,所以要說壟斷,它應該是最為典型的,但受到關注卻較少,批評雖有但有限。
軍工業務,它的需求者是國家,同時,也很少有人想去或根本就不想去做軍工業務,因此,軍工企業的壟斷就沒有人關注,因為這里沒有來自對軍工業務的訴求。
原油進口業務,同普通消費者無關,雖然有些企業想從事原油進口業務,提出打破原油進口壟斷問題,但能夠被引起的關注有限。所以,中化集團有原油進口壟斷業務,但沒有人將中化集團視為壟斷企業,相反它卻被視為高度競爭的企業。
基礎電信業務,由3家中央企業壟斷,批評也不斷,甚至有些企業還受到反壟斷調查。它們作為壟斷企業的知名度也很高,但這更多的是由于它們面對的是廣大消費者,電信資費、服務質量直接影響著他們的利益。至于說行業準入,基本上不存在問題。因為從事基礎電信業務,需要巨額的投入,除中央企業外,其他企業很難有能力進入這一領域。外資可能有能力準入,但考慮國家安全,對它們的進入還是要慎重。
食鹽專營業務,它面對的是廣大消費者,專營對消費者來說是有利的,所以,它來自公眾的關注和批評很少。至于其他的想要準入者,他們在不斷地提出取消專營,但來自專營者的反對,加之取消專營又難以得到消費者的支持,因此,食鹽專營具有很好的市場。中國鹽業總公司這個壟斷企業的知名度也很小。
兩家電網企業的電力購銷業務,不是自然壟斷而是行政壟斷,它源自于電力體制市場化改革的不到位。隨著電力市場化改革的推進,兩家電網企業的電力購銷業務將被剝離,它們只是負責電力輸送的輸電企業,從而成為一個真正意義上的自然壟斷企業。
因此,一個企業成為倍受關注的“壟斷企業”,它實際上在成為利益訴求的焦點。對于消費者來說,他們在對服務、價格進行訴求;對于一些投資者,他們則想進入這個領域。二者訴求的呼應,便形成對“壟斷企業”的不斷批評,進而提出要打破壟斷,實現市場準入上的放開。
區別對待國企的壟斷和競爭業務
對于這些行政壟斷業務,是否放開準入,可以討論。
壟斷意味著對競爭的排斥。競爭是市場經濟的靈魂。壟斷雖然也存在于市場經濟,但它不能損害競爭,或者說,壟斷替代競爭是以更優的效率為前提。
當前來看,輿論對放開準入的期盼,目的無非有二:提高效率和發展非公有制經濟。
先看提高效率。效率提高重在體現為價格的下降。在行政壟斷業務中,除原油進口外,其他價格均實行上限管制。若有新的企業進入,它的產出價格除非能以低于國家管制價格來銷售產品,否則對降價沒有任何影響,消費者也就不會有任何受益。但后進入者能以低于國家管制價格銷售產品的可能性很小,這就好比一個產品在市場上能夠以5元的價格銷售,而它偏要以4元的價格售出。若出現這樣的情況,它絕非為消費者著想,而是要擊敗競爭對手,但當目的達到后,它會以更高的價格銷售產品,從而損害消費者利益。
再看發展非公有制經濟。央企涉及的這些行政壟斷業務,市場規模只有那么大。即使國有企業全部退出,全部讓給非公有制企業也只能解決部分甚至是少數非公有制企業的發展問題,其他更多的非公有制企業仍然要尋求其他的發展領域。況且,國有企業不可能全部退出,因此,非公有制企業也只能獲得這個市場中的一部分,這樣能夠給它們的市場空間就更有限。因此,打破央企涉及的行政壟斷對非公有制企業的發展意義非常有限。如果要將其作為一個戰略選擇,至少說是缺乏應有的戰略眼光。
放開后難以實現預期的目標,但其負效應卻是可以預期的。放開最可能帶來的進入就是石油領域。原油已是我國短缺的戰略資源。開放采油準入,很難排除一些技術水平不高的企業進入,它們名義是開采,實際上是“亂采亂挖”,這必然給本已十分短缺的儲量資源造成開采上的浪費。煤炭生產的放開,已有深刻的教訓。開放原油進口,很難避免進口原油價格的大幅度波動,且在波動中帶來價格的上漲。近年來,國際市場上似乎有一個現象。中國人買什么,什么就漲價;而中國人賣什么,什么就降價。這里有需求量的影響,但中國人之間的自我競爭無疑起到一定的作用。放開原油進口,名義上是競爭,實際上很可能是“自相殘殺”,真正的得利者是國際原油生產商。
在討論放開行政壟斷業務市場準入時,必須要清楚開放所帶來的后果。進一步來看,就負責經營現有行政壟斷業務的中央企業來說,除“兩桶油”、三大電信運營商外,行政壟斷業務對企業的發展貢獻有限,中央企業的發展更多的還是來自于競爭性業務。即使“兩桶油”、三大電信運營商的行政壟斷被取消,有其他的企業實現市場準入,結果很可能是,或新進入者同中央企業并存發展,或新進入者處境很難而最終退出市場。至于說,新進入者擊敗中央企業,可能性極小,原因很簡單,現在的中央企業已不再是曾經的國有企業,非國有企業通過對國有企業的非國有化實現自我發展的時代已經過去。
談到這里,行政壟斷業務開放與否,其意義已經清楚。但無論如何,目前,這些行政壟斷業務只能仍由這18家中央企業繼續經營。由于這些企業有壟斷業務,因此,它們的經營業績就有壟斷之嫌,但企業卻難以接受這樣的質疑。這就會引起爭論,但又難有定論。
解決這個問題,建議將這18家中央企業的壟斷業務經營業績和競爭業務經營業績分列開來。年終,分別說明壟斷業務的資產、營業收入、成本、利潤、員工等情況以及競爭業務的資產、營業收入、成本、利潤、員工等情況。這樣,就可以清楚地看到,企業的經營業績是來自于壟斷,還是市場競爭。
同時,壟斷業務、競爭業務的區分,也給國資委改進對中央企業的監管提供了新的思路。如在主業核定上,有些企業是否一定要有競爭業務,如電網企業,它有競爭業務可能就要慎重。而對于軍工企業,它必須要有競爭業務,因為軍民結合,這是軍工企業發展的必由之路。又如在薪酬管理上,對于壟斷業務、競爭業務應該采取不同的標準,壟斷業務的權重必須低于競爭業務的權重。
責任編輯: 曹吉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