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4日,一架加注了由地溝油煉制的生物燃油的飛機,經過一個半小時的飛行測試成功降落上海虹橋機場,此舉引發了人們對地溝油制備生物燃油的強烈興趣。
近年來,地溝油流向餐桌的現象,使人們深惡痛絕,尋找地溝油的合理利用方式成為許多研究機構關注的重點。目前地溝油在生物燃油的制備上有了較大進展,包括此次用于試飛的生物航煤在內,地溝油現在可以用于制備生物柴油、甘油以及各種化工產品,不過,當前研究最廣泛,被認為最有發展前景的還是利用地溝油制備的生物柴油。
三種方法讓地溝油變廢為寶
說到地溝油,很多人的第一反應認為是指那些來自下水道中油膩漂浮物或者剩菜剩飯經過簡單加工而成的油。
其實,除了來自下水道中的油外,地溝油還包括由劣質動物肉類、肝臟等加工提煉而成的油,以及油炸食品過程中多次重復使用的油。這些地溝油質量差、過氧化值和酸值嚴重超標。
將地溝油“變廢為寶”制備生物燃油在技術上可行嗎?
“地溝油的主要成分是甘油三脂肪酸脂,由于分子量太大,所以粘度大,沸點高,在發動機中霧化困難,所以直接用于發動機燃料比較困難,因此必須考慮將其分子變小,降低分子量。”中國石油大學(華東)化工學院的王延臻教授介紹說,目前利用地溝油制備生物柴油的方法主要有酯交換法、加氫法、催化裂化法三種。
“利用甲醇與地溝油反應,生成脂肪酸甲酯,其分子量是甘油三脂肪酸酯的三分之一,與目前柴油的平均分子量接近,這就是我們通常講的生物柴油。加氫法可以將地溝油中的氧脫除,從而將地溝油的分子鏈打開,生成烷烴,烷烴是柴油的優質組分,可以提高柴油的十六烷值。借助目前煉油廠中石油的催化裂化過程也可以加工生物柴油,一般是將生物柴油少量摻入催化裂化原料中,在催化劑的作用下,在550℃—700℃高溫下將地溝油分解為汽油、柴油、液化氣、干氣(甲烷等)。”
生物燃油可保護生態環境
與化石燃料相比,生物燃料有不可多得的優勢,無論是從能源還是環保方面考慮都獲益良多。比如,和石化柴油相比,生物柴油具有良好的發動機低溫啟動性能,冷濾點達到-20℃,可以在低溫度范圍內點燃;生物柴油具有良好的潤滑功能,可以降低發動機供油系統和缸套的摩擦損失,增加發動機的使用壽命,間接降低發動機的成本。另外,生物柴油是一種可再生能源,其資源不會像石油、煤炭那樣會枯竭,根據國家發改委披露的數據,2012年我國生產原油20748萬噸,進口原油27109萬噸,原油對外依存度56.4%。利用地溝油等廢棄油脂制備生物燃料可以有效緩解這種被動局面。從環保方面看,目前所使用的石化燃料中含有2%—3%的硫,燃燒后會危害大氣環境。“廢棄油脂所制備的生物柴油比一般的石化柴油十六烷值高,硫含量極低,排放更清潔,所以歐洲一般要求柴油中添加5%—20%的生物柴油。”王延臻解釋說,我國出現的嚴重的霧霾天氣,其成分主要組成中有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可吸入顆粒物這三項,“如果使用地溝油等制備的生物燃油替代石化燃油,硫的排放減少,對減輕霧霾天會有些幫助。另外,如果將地溝油用作制備生物燃油,可減少流向百姓餐桌的危害。”
據了解,我國每年消費植物油1200多萬噸,每年大中城市產生的地溝油或者餐飲廢油高達500萬噸,這其中有相當大的一部分被不法商販經過簡單的脫色、脫臭、脫酸處理之后作為食用油流入市場,嚴重危害了消費者的健康。將這些廢棄油脂制成生物柴油后,在避免危害百姓身體健康的同時,也改善了能源結構,保護了生態環境,一舉多得。
大范圍推廣任重道遠
2005年我國頒布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可再生能源法》將生物柴油劃入可再生能源的范圍,地溝油等廢棄油脂的利用有了政策上的引導。
“但在實際操作和技術層面仍然存在一些問題,實現大范圍推廣任重道遠。”王延臻介紹,歐洲在15年前就已經在柴油中添加生物柴油,并且制定了相關的補貼政策,鼓勵種植用于生物柴油生產的油料作物,煉油廠用生物原料生產的燃料達到一定的比例可以少交或免交碳排放稅,所以生物柴油在歐洲發展較快。“我國由于人口眾多,油料大多用于人畜食用,所以生物柴油的原料來源有限,地溝油雖然可以用于生物柴油原料,但大多企業收集加工后又返回餐桌,或者作為動物飼料的原料,真正用于生物柴油的不多。這需要在立法上有所作為。”
“另外在技術上還需要進一步的改進,酯交換法、加氫法等制備方法也并不是十全十美的。”王延臻說:“酯交換法一般采用液體強堿作為催化劑,如氫氧化鈉、氫氧化鉀等,反應活性高,成本低,但存在環境污染,難以連續生產。近些年許多研究者開發了固體催化劑,但反應活性低,目前工業上尚未規模應用。加氫法存在的問題是投資大,操作費用高。這些原因都限制了我國利用地溝油制備生物柴油的發展進程。”
責任編輯: 中國能源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