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9日,國家發改委正式發布我國首個低碳產品的認證制度――《低碳產品認證管理暫行辦法》。《辦法》指出,獲得低碳產品認證的產品生產者或者銷售者,應當在獲證產品或者其最小銷售包裝上加貼、印刷、模壓低碳產品認證標志。
目前,發達國家已率先建立碳標簽準入制度,要求所有在商店出售的商品都貼上碳標簽,其中既包括本國產品也包括進口商品。產品是否低碳,已成為進入歐美市場的一道新門檻。3月19日,國家發改委正式發布《低碳產品認證管理暫行辦法》,這是我國首個低碳產品的認證制度。《辦法》指出,獲得低碳產品認證的產品生產者或者銷售者,應當在獲證產品或者其最小銷售包裝上加貼、印刷、模壓低碳產品認證標志;證書的有效期為3年。
在國內,從中國節能產品認證、中國環境標志認證再到低碳產品認證,近幾年實行節能環保方面的認證越來越多。那么,此次出臺的低碳產品認證與之前的幾種認證有哪些區別?國家對獲得低碳產品認證的產品將給予哪些政策扶持?
各類認證之間是否排他
購買冰箱、洗衣機等家電產品時,消費者已經習慣了查看一下產品外觀上的能效標識。在節能產品方面,2006年,國家“十一五”規劃綱要即明確,推行強制性能效標識制度和節能產品認證制度。2008年,《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入開展全民節能行動的通知》也提出,鼓勵和引導消費者購買使用能效標識2級以上或有節能產品認證標志的多款商品。
為推動低碳經濟與節能減排工作,環境保護部于2010年9月27日發布了家用制冷器具、家用電動洗衣機、多功能復印設備和數字式一體化速印機等首批4項中國環境標志低碳標準。在企業自愿申請的基礎上,經嚴格審查、評定,首批共有11家企業的292種型號的產品通過中國環境標志低碳產品認證。“中國環境標志”(簡稱“十環標志”)是目前國家環保部門頒發給符合環保要求的企業或產品的權威性認證標志;是我國政府的環保證明性商標,同時也是目前國內公認的環保產品的最高等級和權威的認證。
此次國家發改委發布的《低碳產品認證管理暫行辦法》,發源于2010年國家發展改革委和國家認監委共同啟動的應對氣候變化“我國低碳認證制度建立研究”,《低碳產品認證管理暫行辦法》是該研究項目的重要成果之一,標志著我國低碳產品認證制度正式建立,將為低碳產品的生產、消費和政府監管提供科學的評價與采信依據,有利于提升我國在國際碳排放領域的話語權。
對于節能產品、環保產品和未來低碳產品的多重認證體系,廈門大學中國能源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強對中國商報記者稱,對于消費者而言,節能產品側重于節約用能成本如電價、水價等,環保產品側重于減少有毒有害物質排放如木地板的甲醛等,而低碳產品則側重于溫室氣體減排。其中,環保部的“中國環境標志低碳產品”僅局限在家用制冷器具、家用電動洗衣機、多功能復印設備、數字式一體化速印機等少數產品。
“幾種認證確實容易混淆,但它們之間還是有區別的。幾種認證可同時存在,同時認證,之間并不矛盾。”林伯強稱,綠色節能產品認證針對所有的有害物質排放如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等,范圍比低碳產品要寬泛得多。低碳產品認證僅針對二氧化碳排放,并且這種排放是可計量的,如乘坐一次飛機增加了多少碳排放,是可以計算出來的。
中國能源網首席信息官韓曉平也認為,“節能是相對的,而低碳是絕對的,二者殊途同歸,未來甚至有可能并軌。低碳產品認證將解決過去節能產品‘節能不低碳’的問題,比如一級能效空調的節能效果自然比二級能效空調高,但是由于采用換熱器的材料更貴重,一級能效空調售價也要高得多,但從產品原料的生產制造過程產生的碳排放,反而會比二級能效空調高。”
上述專家認為,根據世界銀行報告,我國已是第一大碳排放國。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我們在碳減排方面引起了高度關注,來自外界的壓力也正在逐漸增大。為此,我國政府高度重視碳減排責任和義務,在哥本哈根會議上,我國政府鄭重承諾:到2020年,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將比2005年下降40%-45%。
他們認為,此次出臺的低碳產品認證制度,將有助于促進企業真正通過技術創新達到減排降耗目的,而不是僅靠占用更多的原材料成本。同時,多種認證彼此并不排他,未來誰能贏得企業自愿認證,在于誰能從財稅部門那里爭取到政府優先采購、財政補貼、稅收減免等扶持政策,誰能贏得國際權威機構和發達國家的低碳標志互認,誰就能擴大自己的使用范圍。隨著消費者傾向于購買“碳足跡”較小的產品,會迫使生產企業降低碳排放以適應市場,進而對全社會節能減排產生推動作用。
生產成本或大幅提高
然而,與發達國家更成熟的減排技術發展相比,目前國內的生產技術水平較低,生產商品的加工與生產方法往往具有較高的“碳足跡”,若企業希望出口產品避免今后或因碳排放過高而被發達國家市場拒之門外,必須在生產中采用環保型的生產方法和技術,投入大量資金研發節能改進工藝。如此一來,生產成本肯定會提高,有專家評估認為,成本可能會提高20%-30%。
“減排就意味著更先進技術的開發和利用,意味著化石資源和能源的效率提高或用量減少或能源資源替代,而且這種先進技術是指非商業化技術,即意味著高風險和高成本。因此,低碳產品認證將極大地推高產品價格。”林伯強強調,二氧化碳是全球公認的環境殺手,每個企業幾乎無時無刻不在排放二氧化碳。這種排放愈多,對全球環境危害愈大。因此,每個國家、每個企業都有義務減少二氧化碳排放。
如果說生產端的技術革新周期長、投入大、風險高,那么低碳認證則可以發動消費端推動節能減排。也就是說,國家將給貨真價實的低碳產品認證書,一旦產品被貼上低碳產品的認證標志,消費者將能夠放心選擇購買,從而推動企業進行管理和技術創新,努力開發低碳產品,影響和帶動產業升級。
韓曉平則強調,碳排放空間是有限的,實施低碳與能效認證,一方面可以在生產領域當中設置相應的標準,有助于企業自身節能減排和提高競爭力。另一方面也可以成為聯系公眾與可持續發展戰略的紐帶,有助于構成全方位消費體系和形成新的消費價值觀。他還以電動汽車為例,電動汽車成本較高,價格高居不下,相對燃油汽車來說,電動汽車的性價比實在不高。當前中國市場上較好的電動汽車是比亞迪E6,售價36萬元,上汽榮威E50,售價23萬元,都是比較昂貴的,同級別價格已經可以買到一輛很好的中級轎車。也就是說,即使有國家較大力度的補貼,現有的電動汽車價格太高也很難得到推廣。
“實現低碳就意味著要多花錢,當然,價格有可能成為消費者購買的首要考慮因素,成為低碳產品市場推廣的一大瓶頸。在當前的形勢下,消費者急需改變為追求生活方便而不顧生態成本的觀念。”
韓曉平還提出,今年兩會期間有財政部官員提出要積極推進環境稅費改革,將現行排污收費改為環境保護稅,將二氧化碳排放納入征收范圍,即所謂的碳稅,并計劃將征收機關由環境保護部門改為地方稅務機關。就碳稅而言,對一個單位量的溫室氣體排放增加固定的稅收價格,可刺激公司以及個人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對企業而言,可調動企業節能減排的積極性,減少生產過程中二氧化碳的排放,幫助國家經濟向低碳轉型。
上述專家認為,在《低碳產品認證管理暫行辦法》出臺之后,若采取政府采購清單等方式進行扶持,可提高低碳產品的市場占有率。根據初步設計,主管部門將依據相關產業政策,鼓勵使用獲得低碳認證的產品,對獲得低碳產品認證的組織給予相關的政策扶持。具體而言,我國將逐步建立低碳產品政府采購制度,將低碳認證產品列入政府采購清單,完善強制采購和優先采購制度,逐步提高低碳產品比重。近期,廣東、重慶兩地發改部門還將啟動低碳產品認證推廣項目,制定管理辦法的地方實施細則,各自從生產端、消費端進行鼓勵。
責任編輯: 中國能源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