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7日,新余市正式啟動碳排放權交易平臺建設。這是我省首個強制性碳排放交易市場:政府向重點排放企業分配排放指標,企業排放指標不夠了,到交易平臺購買,完成減排任務;企業排放指標有剩余,也可在交易平臺出售。新余希望通過這項舉措,達到倒逼企業加快轉型升級,實現綠色低碳發展。
所謂排放權交易,通俗地講,就是碳排放指標或主要污染物排放指標的交易。如何分配指標,如何使排放權指標交易起來,就需要政府或立法機構制定頒布一系列政策文件,也可以說,排放權交易市場是政府創造的市場,是一個強制性的市場。
目前,國內還沒有強制性碳排放交易體系運行,深圳、北京、天津等城市正在試點碳排放權交易,但均未正式運行。新余市力爭在5月份初步建立起新余市排放權交易的制度體系,這將是全國率先實行強制碳排放權交易的城市之一。今后,將逐步擴大到二氧化硫、COD等主要污染物的排放權交易。
深圳去年初步確定將26個行業的近800家企業納入強制減排名單,其合計碳排放量占深圳2010年碳排放量總量的54%。按照新余市的初步考慮,要把年排放1萬噸的企業都納入到排放權交易體系中,這意味著該市將有一大批企業將被戴上“緊箍咒”。
新余市有關負責人說,專家組已經開始對全市企業碳排放情況進行調查摸底和核算,為今后確定排放指標奠定基礎,這直接關系到科學確定減排目標和分配排放指標。覆蓋的企業和行業太少,既不公平,又不能保證減排目標實現。減排目標定得太高,企業將承擔過重的負擔,太低又達不到減排目標,每家企業都有富余指標,市場交易就不可能真正運行起來。
“排放權交易是大勢所趨,我們與其被迫實行,不如提早實行,積累經驗。”新余市常務副市長胡高平近日在該市相關會議上說,新余市是老工業基地,傳統產業占比較大。國家正制定能源總量控制的相關政策,如果我們不實行產業轉型升級,將面臨嚴峻的能源、資源和環境的瓶頸制約。依靠行政手段強制轉型,企業將付出沉重代價,通過排放權交易,能夠促進減排成本較低的技術創新和推廣應用,使企業在減排的同時贏得新的市場機會。
責任編輯: 中國能源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