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5億”,“114億”,一邊是兩桶油煉油板塊令人乍舌的虧損,一邊是新成品油定價機制中“加工利潤率扣減”緊箍咒的繼續保留。很顯然,“煉油板塊巨虧”并沒有贏得同情,更沒有成為油企爭取有利定價權的砝碼。
“煉油巨虧”應區別看待
中國石油2012年煉油與化工板塊經營虧損人民幣435.11億元,其中煉油業務虧損336.72億元,化工業務虧損98.39億元,扣抵油品銷售板塊利潤163.91億元外,從煉油到終端銷售環節虧損271.2億元人民幣。中國石化2012年煉油化工板塊虧損114.4億元,營銷和化工板塊合計利潤438.3億元,從煉油到終端銷售盈利323.86億元。
在國內高達6億噸的煉油能力中,中國石油煉廠2012年加工原油1012.5百萬桶(1.370228億噸),其自產原油916.5百萬桶,占總加工量的90.5%,即使除去海外油氣產量136.9百萬桶,國內自產原油的占比也高達77%。延長集團也基本能自給自足,預計加工量中90%左右為國內自產原油。中國海油的原油產量不僅能完全保證自身煉廠加工需要,還能外賣。中國石化煉廠則不同,自產國內原油占加工原油總量的比例不到20%,超過80%的原油需要進口,整個公司的經營狀況很容易受到煉油板塊盈利能力好壞的沖擊。當然,最難受的是地方煉廠,不僅國產原油的占比少,而且不是自產,需要按照國際原油價格結算,更重要的是進口原油指標也不多。部分專業機構判斷,目前,在地方整個加工原料中,原油占比大約在50-55%左右。煉油環節是否能有利潤關乎企業生存。
很顯然,“煉油板塊巨虧”對中國石化來說可能是傷筋動骨,對地煉來說則關乎存亡。但對中國石油、中國海油和延長集團等企業,上游開采與煉油盈虧的關系除了上繳部分稅賦以外,主要是內部賬面劃轉而已,拿其說事就是典型的拿著金碗要飯,裝假哭窮。在煉油化工板塊虧損435億元的情況下,實現整體利潤1153.26億元就是最好的佐證。
“加工利潤率扣減”有利于平抑汽柴油價格
在成品油價格形成機制改進版本中,依然保留了當國際原油價格每桶高于80美元時,開始扣減加工利潤的規則。也就是說,在即使不啟動補貼、稅費等配套措施的情況下,當國際原油價格高于80美元時,定價機制將開始扣減加工利潤率,直到加工零利潤計算成品油價格。高于每桶130美元時,按照兼顧生產者、消費者利益,保持國民經濟平穩運行的原則,采取適當財稅政策保證成品油生產和供應,汽、柴油價格原則上不提或少提。
金凱訊石化資訊總經理張魁寬表示,在目前油價市場保持高水平的情況下,保留“扣減加工利潤率”規則非常必要,對平抑價格十分有利。
“加工利潤扣減”既是調節利益關系的砝碼也是雙刃劍
原油價格的上漲必定帶來成品油價格的上升。不過,即使在充分市場化情況下,原油價格的上漲幅度也不一定百分百的傳導到終端消費者手中,油價上升必定會帶動石油領域上下游板塊之間利潤的調整。
中國石油大學中國油氣產業發展研究中心主任董秀成表示,當油價不斷上漲時扣減加工利潤,是在行業競爭不充分,政府定價條件下,調節行業利益關系的重要手段,但也是雙刃劍,不能過度使用。
煉油行業人士表示,扣減過度加工利潤將導致成品油與原油價差拉大。對煉油環節有嚴重依賴的中國石化將面臨巨大經營壓力,地方煉廠更將面臨生死考驗,煉廠開工率必定下跌,油品穩定供應可能就會受到影響,消費者的利益也沒法切實保證。如果不扣減加工利潤,完全跟隨原油價格的上漲來上調成品油價格,始終維持煉油環節的利潤,盡管實現了與國際市場接軌,但會造成社會成本的上升,消費者壓力會加大,價格機制執行的壓力就會明顯增加,機制被迫終止的局面可能再度出現。
責任編輯: 中國能源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