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2011年登上新增裝機量全國冠軍寶座后,2012年新疆金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2521.5兆瓦的新增裝機量繼續領跑;聯合動力則超越華銳風電成為中國風電亞軍。
部分接受采訪的風電人士稱,金風科技的市場地位與其長期較為穩健的風格有關。
同行亦不吝溢美之詞,維斯塔斯中國區副總裁徐侃告訴記者:“金風科技是中國最好的風電公司。”
但是,來自金風科技內部的評論和各種跡象,則與外部印象大相徑庭。
2001年成立的金風科技,在歷經五年的快速發展期后籌建北京基地,2007年實現了A股上市,2010年金風科技登陸H股,大量引入職業經理人,進行國際化擴張。
從2010年起,金風科技多個重要管理崗位陸續出現人事變動,剛慕名而投的職業經理人陸續去職,一些創業元老也離開了核心管理層。
這些離職人員稱,出走主要源于公司內部治理問題,與行業危機關系不大。目前,他們中的大部分仍在從事與風電有關的工作。
多位受訪者表示,這輪人事更迭后,維持金風科技此前穩健發展的內部氛圍已不復存在。
爭議所指,是金風科技創始人之一、董事長兼CEO武鋼。
職業經理人與公司創始人發生劇烈矛盾,在中國已非新鮮話題,陳曉(微博)和黃光裕、張志勇和李寧……金風科技,不過是最新案例。
“金風科技現在主要問題有二,一是創始人過于勤奮、管得太多;二是朝令夕改、折騰太多。” 一位金風科技的前高管表示,指出這些問題,“大家其實都是希望金風科技好,不要跑偏。”
金風科技針對大股東中國三峽新能源公司(下稱三峽新能源)的反控制,上項目鋪攤子的大手筆,產品研發路線上的“一根筋”,無不折射出公司創始人的性格特征。
具有威權性格的企業負責人,往往做事果斷,事后要么被證頗有先見之明,要么錯誤無法挽回。過度的企業民主,在創業期亦常常耽誤市場機遇。
高管離職潮起
2月20日,金風科技的A股價收于5.96元,上漲2.58%;而港股價格則收于4.23港元,大漲10.73%。港媒轉述德意志銀行的分析稱,風電設備行業將出現轉折點,已將金風科技評級由“持有”上調至“買入”。
但金風科技的財務數據并不令人樂觀。2012年半年報顯示,其營業總收入和利潤分別同比下降32.93%和90.76%。2012年三季度,凈利潤為負3243.88萬元,是2008年以來單季度首虧。
與此同時,金風科技高管走馬燈般易人。上個月金風科技公告稱,委任王海波為公司總裁。
從2009年下半年至今,金風科技大批元老和職業經理人選擇了離開。2009年8月,曾在GE工作超過十年的金風科技首席財務官余丹柯辭職。2010年3月,金風元老之一、董事會秘書蔡曉梅辭職。
高潮始于2011年11月,曾供職于四通、華為的常務副總裁李玉琢離職; 12月,幫助金風科技成功實現港股上市的首席財務官孫亮辭職,同期離職的還有曾在福特汽車工作多年的集團公共事務部總監姚雨。
2012年3月,金風科技公告稱總裁郭健因身體原因辭去總裁職務,退居二線,總工程師崔新維同日宣布辭職; 6月,兩位外籍華裔經理人——金風科技國際控股有限公司首席運營官陳永進、副總經理李春華辭職。此后不久,金風科技元老之一、新疆基地總經理李力離職。
2012年12月,金風科技旗下負責風電服務的子公司天源科創總經理蔡濤辭職。2013年初,人力資源總監ZUBER和金風科技集團首席戰略官周彤辭職。至此,職業經理人幾乎全部離職。
職業經理人和創業元老雖然背景不同,在金風科技一度相處融洽。“做事理念上比較一致,公司內部氣氛良好,經常討論問題,從2006年到2010年,那是金風科技最好的五年。”一位離職高管分析認為,這也是金風科技保持穩健發展的重要原因。
這些人相繼離開,“共同原因是感到公司內部氛圍緊張”。金風科技一離任高管稱,他們經常私下討論,金風科技變了,原來掙錢少,但是很開心,“現在說不清原因,天天不開心”。
比如前總裁郭健,在金風科技及其前身企業中工作超過25年,對金風科技的影響不小于武鋼,但最終也選擇辭去總裁職務。
接受記者采訪的武鋼對此有不同解讀:有些職業經理人給金風科技帶來了新理念,做了許多錦上添花的工作,階段性的價值已經得到了體現,但其并不適合金風科技,創新業務的搭建能力不足;而創業元老離開,則是因為“狀態不佳”,如果仍留在高管位置,對企業非常危險。
金風科技新的高管名單中,除了董秘、首席財務官等少數職位,多數關鍵職務的繼任者較年輕,在金風科技工作有年頭,有新疆“地域烙印”。
武鋼表示,從2012年開始,金風科技已經陸續提拔了十幾位年輕人至重要崗位鍛煉。
“鐵三角”失衡
上市企業高管離職,有薪酬問題、自我實現、老板素質、企業文化、職業規劃等多種借口。
武鋼在受訪時表示,金風科技的人員更迭十分平穩,沒有在市場上形成負面消息。
但前總裁郭健去職,一度引發內部轟動。“很多人就是看到郭健也走了,才下定了決心。”
武鋼出身知識分子家庭,1988年進入新疆風能公司前,曾在新疆水利水電學校教學。武鋼留給外界的印象是儒雅、文質彬彬。但熟悉武的人評價:武鋼外表溫和,內心固執,愛冒險,喜歡事必躬親。
“郭健性格直率、穩健務實,”與郭健共事過的一位金風科技管理層管評價,“郭和外冷內熱的武鋼搭班子,最合適不過,郭健對武鋼形成了一定的制衡。”
當時,武鋼、郭健和常務副總裁李玉琢合稱“金風科技鐵三角”。一位金風科技內部人士稱,“郭和李的離開,使武鋼失去了兩面鏡子。”
金風科技內部曾笑稱,公司英文縮寫是GW(Gold Wind),意指Guo(郭)和Wu(武)。后來郭健影響力被削弱后,又被演繹為“Gang Wu公司”。
鐵三角之一的李玉琢是職業經理人。當年武鋼挖來李玉琢,有用其制衡郭健之意,“不料郭健和李玉琢非常合得來,他們都屬于穩健派”。
2007年底,金風科技登陸深交所募得18億元,開始急劇擴張。2008年,武鋼提出完成1000臺的1.5兆瓦風機銷售計劃,李玉琢建議將目標調整為700臺,郭健則認為最多能完成400臺。
與自己生產多數零部件的華銳不同,金風科技采用“兩頭在外”的風電設備集成模式。2008年金風科技的零部件商供貨量無法支撐金風科技的千臺銷售計劃,只完成了370臺,“得罪了很多客戶”。
2010年10月,金風科技H股登陸港交所。上市當日,金風科技即以77億美元的市值超越維斯塔斯,一躍成為全球市值最大的風機制造商。
在港股上市說明會上,武鋼曾謙稱:“金風科技市值雖然超過維斯塔斯,但我們在國際化、研發水平、行業經驗、企業管理等方面,仍有許多需要向維斯塔斯學習的地方。”
是否需要港股上市,金風科技管理層意見并不統一,鐵三角中有兩人并不支持。彼時,華銳風電計劃“A+H”上市,而金風科技只是A股中小板上市公司,這讓金風倍感壓力。
最終,武鋼用“稀釋三峽新能源的股份”的理由說服了管理層。按照《減持國有股籌集社會保障資金管理暫行辦法》,凡是發行股票含國有股的公司,必須將10%國有股劃入社保基金。這將削弱第一大股東三峽新能源對金風科技的控制力。
內部人士介紹,金風科技港股上市后,鐵三角制衡機制開始褪色。武鋼兼任CEO,但CEO和總裁的邊界,一直難以真正劃清。武鋼開始插手總裁郭健的日常管理事務,有時直接指派工作,“郭卻經常最后一個知道”。
“港股上市后,武總變了。以前去拜訪客戶,對方夸贊金風科技時,他總是特別低調謙虛。但現在客戶請他給點建議,他會毫不客氣地指點一番”。金風科技一位中層干部說。
集董事長和CEO于一身的武鋼,使總裁郭健的角色更像一個COO(首席運營官)。
但COO的責任,其實是常務副總裁李玉琢在承擔。一時間,郭和李置身于一個似乎什么都能管、但又什么都管不上的尷尬境地。
“武總像一個大家長。”金風科技一位前員工評價說,不論多大的事情,武鋼喜歡親自定奪。
武鋼表示,自己每天工作常在10個小時以上,但要求員工強制休假,“用一個人的加班,來換取其他員工的休息”。而這種犧牲精神,卻被一些下屬解讀為不肯放權,對下級不信任。
2011年,風電行業外部環境惡化,經營壓力讓武、郭二人的分歧凸顯。
“他們的傷害是互相的。”接觸過兩人的風電行業人士稱,他們出發點都是為公司好,但做事思路完全不同。光伏逆變器制造、薄膜太陽能乃至柴油回收等多元化項目,武鋼都愿意大膽嘗試。郭健更看重戰略的可執行性,并不同意武鋼的“創新行為”。
2011年,李玉琢因“身體原因和工作壓力”,選擇了退休;郭健隨后淡出金風科技。2012年,郭健返回新疆出任金風科技麾下的房地產公司董事長。
今年元月上任的總裁王海波39歲,是金風科技年輕的創業元老,歷任金風科技營銷中心主管、營銷中心主任、投資發展部主任、天潤新能投資公司(金風科技全資子公司)常務副總經理等職。但這樣的履歷,在許多人看來,無法起到郭、李二人曾經的平衡作用。
郭李離開后,武鋼在金風科技的地位如日中天,一位去職的金風科技前中層人士感到公司氣氛的變化。開會時,“經常是武總發言完后,會場鴉雀無聲,沒人提出異議”。
業內對金風科技的評價多為“穩健,踏實”。但一位金風科技內部人士說,這只是五十步笑百步,相對于華銳風電的冒進,“金風科技當然是穩健踏實”。
責任編輯: 中國能源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