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五十年代劃定的一條線,將秦嶺淮河以南地區排除在集中供暖門外。事實上,由于南方潮濕,人體感受更陰冷。面對這個冬天屢屢刷新低溫紀錄的天氣,“暖氣南下”的呼聲日趨強烈。
民眾有需求,南方供暖勢在必行。這是一道題,面臨有限的能源現狀,如何能在“合理”與“現實”中間,求證一條最佳的“輔助線”?
讓我們跳出維持了一個甲子的固化思維:北方的集中供暖模式是否本身就存在問題,導致復制到南方后出現“南橘北枳”的狀況?不管是早期的福利制,還是商品化之后按面積計費,北方“大鍋飯”式的集中供暖模式都已顯現出它的種種弊端:能耗大、效率低、浪費嚴重。事實上,與緯度相近的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建筑每平方米采暖能耗約是其3倍。
隨著新能源技術的發展,業內專家紛紛提出清潔能源多元化利用和分戶計量收費等方式,讓難題有了被破解的可能。
積極探索利用核能、光伏、風電等清潔能源,來應對南方供暖增加的電力負擔,不失為因地制宜的良策。此外,從目前南京、武漢等地的探索實踐看,將發電廠等企業的余熱和居民的供暖聯在一起,實行“廢物利用”式樣的供暖也是比較理想的模式。
考慮到南方嚴寒期較短,大部分地區年均低溫天氣只有兩個月左右,且氣溫升降較頻繁。像水電一樣的智能分戶計量收費方式恰好能發揮它的優勢:時長周期、用量溫度均可由用戶自主調節,降低居民經濟支出的同時也減少了能耗浪費。
一條南北供暖線劃江而治,需求和困難并存。有理由相信“謀定而后動”之后,或將出現新的供暖之道。
責任編輯: 中國能源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