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前,“煤都”榆林污染嚴重,被稱為晉陜蒙的“黑三角”。被逼入絕境的榆林,痛下決心,發展循環經濟,對煤“吃干榨盡”。
2011年,榆林市區空氣質量良好天數達334天,取得歷史性突破。
榆林礦產資源十分豐富,尤其是石油、煤炭被譽為“中國科威特” 和“塞上煤都”。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小煤窯遍地開花,土法煉焦、煉油、煉鐵在神木、府谷、定邊、靖邊、橫山、榆陽濃煙滾滾,不見天日。
煤炭是榆林工業經濟的命脈,如何不走舊路,變“黑”為“綠”?榆林選擇發展循環經濟,改寫“煤文章”,實現經濟與生態雙贏。
淘汰落后產能,榆林打響發展循環經濟“第一槍”。近年來,全市取締、關停“五小”“兩土”企業2000多家。榆林大力推行煤向電力轉化、煤向載能工業轉化、煤向油品轉化產生了積極效果。
府谷縣恒源煤焦電化公司實施的年產30萬噸冶金型焦及其配套發電、水泥、甲醇、焦油深加工產業鏈循環項目,完全實現了“三廢” 零排放,其中廢氣、煤氣凈化后用于煤焦油深加工和甲醇生產,熱電廠的粉煤灰通過凝石水泥車間變成了高質量的水泥……全部生產環節做到“吃干榨凈”,將上游廢料變為下游原料,每年節約原煤18萬噸以上,降低電耗逾4000萬千瓦時,減排廢水44萬立方米。
循環經濟的嘗試,還為榆林鎂業創造了全國獨一無二的成本優勢。
榆林是全國金屬鎂主產地。鎂生產需要高溫煅燒,其他省份大多用煤或煤氣做燃料。神府地區生產蘭炭后的尾氣基本上都在大氣中“ 放天燈”燃燒了。用尾氣煅燒金屬鎂,不僅實現了廢氣利用,還為每噸鎂節約了3000元左右的燃料成本。按照2010年榆林金屬鎂產能51萬噸計算,僅此一項節省成本15億元。
榆林涉鎂企業首創的循環產業鏈生產模式,成為其在國際市場上擁有強大競爭力的保證。在這個循環鏈中,企業利用原煤生產出蘭炭、煤焦油和煤氣,蘭炭用于生產硅鐵和電石,硅鐵用作生產金屬鎂的還原劑,煤氣用作冶煉金屬鎂的燃料或者發電,鎂渣等工業廢料生產免燒磚、水泥等建筑材料。
按照“三個轉化”的開發建設思路,圍繞資源的深度轉化利用,榆林已將煤的觸角大大延伸,初步形成了原煤-發電-粉煤灰-建材工業、原煤-蘭炭-焦油-化工-煤氣和焦粉回收利用、原煤-甲醇-下游產品-建材-食用級二氧化碳、鹽-燒堿-聚氯乙烯等多個循環經濟鏈條,建成了陜西第一個60萬噸煤制甲醇項目、全國最大的年產100萬噸聚氯乙烯項目、亞洲最大的4×60萬千瓦超臨界煤電一體化項目。
神華陶氏榆林循環經濟煤炭綜合利用項目,投資1200億元,是目前全國最大的煤化工中外合資項目。項目建成投產后,年可轉化煤炭 1000萬噸、原鹽100萬噸,生產出350萬噸各種化學品,年銷售收入50 0億元左右。
“要說1200億元的投資,神華完全可以投資得起,但咱們還是要引進美國陶氏,我們需要的是美國的先進技術。”榆神工業園區管委會經濟發展局副局長李勇給記者打了個比喻:“比如每噸煤450元,賣掉一噸煤,只有450元;轉化成電,可以賣1500元;做成甲醇,就變成了3500元;甲醇再往下走,發展精細化工,價值就可能上萬元。越是下游,技術含量越高,越賺錢。現在外銷的初級產品煤焦油、聚氯乙烯、甲醇等,都將逐步在園區內實現深加工轉化。”
蘭炭比原煤走俏,甲醇比汽油搶手。隨著一項項技術的突破,榆林循環經濟讓工業垃圾變得誘人搶手,2011年,榆林生產的5000萬噸蘭炭,走俏內蒙古、寧夏、山東、四川、廣州等地,特別是“榆林版煤制油”更是搶手。
責任編輯: 中國能源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