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精品厂,91久久久久久熟女,国产乱老熟视频胖女人,91麻豆精品国产自产精品观看

關于我們 | English | 網站地圖

淮安崛起綠色建筑國家級示范區

2012-06-25 14:54:34 淮安新聞網

淮安市委、市政府依據淮安新一輪城市總體規劃實施“東擴南連、三城融合、五區聯動”的中心城市發展戰略。為落實科學發展觀,積極貫徹國家關于推進節約型城鄉建設的要求,經過充分調研和論證,2008年6月啟動淮安生態新城建設,2011年初生態新城核心區10.2平方公里范圍被確定為江蘇省建筑節能和綠色建筑示范區;2012年5月,經國家住建部批準,生態新城被列為國家級綠色建筑創建示范區。生態新城國家級綠色建筑創建示范區位于生態新城東片區,規劃范圍3.82平方公里,主要用地功能為行政辦公、商業金融、文化娛樂、教育科研和綠地等,我們立足當前,著眼長遠,加快了示范區的建設步伐。創建區共有7個重點項目,均為新建公共建筑,總建筑面積約200萬平方米,總示范面積約123.7萬平方米,淮安市婦女兒童活動中心、淮安四館和新城接待中心為已建項目,且均已獲得綠色建筑二星級設計標識。

生態新城創建示范區的晉級之路

淮安市地處蘇北平原中部,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國家環保模范城、國家園林城市、全國衛生城市、中國優秀旅游城市,是一代偉人周恩來的故鄉。根據江蘇省“一帶兩軸三圈一極”的城鎮體系規劃,淮安為江蘇省新興增長極,為此省委省政府出臺了加快淮安蘇北重要中心城市建設的實施意見。江蘇省委省政府為了推動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專題召開了全省生態省建設工作會議,明確生態省建設的目標任務。淮安市委書記劉永忠同志在大會上表態發言,淮安要在“十二五”期間在全省率先建成生態市,并列入“十二五”社會經濟發展目標。依據淮安市城市總體規劃建設的生態新城,圍繞“建設什么樣的新城?如何建設新城?”,淮安市委書記劉永忠同志親自帶隊考察北歐城市建設情況,學習借鑒哈馬碧生態社區、馬爾默“明日之城”等國內外生態新城建設的先進理念和思路。市委常委擴大會通過專題研究,決定“以低碳和生態理念建設生態新城”。

淮安生態新城北依主城區,南鄰淮安區,處于城市幾何中心,總規劃面積29.8平方公里,規劃人口30萬人。

未來將建成長江三角洲北部現代服務業中心;淮安中心城市行政、文化、體育中心;具有水鄉特征和生態示范作用的宜居新城。

打造生態宜居新城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要在最短的時間內實現規劃的階段目標,我們全力推進各項工作。自生態新城啟動建設以來,累計完成工程量78.6億元,完成17條道路、橋梁施工任務,總里程24.4公里;完成森林公園、道路綠化面積4800畝;總投資66億元、總建筑面積68.58萬平方米的一大批公益性項目拔地而起,其中淮中新城校區、婦女兒童活動中心等如期交付使用。同時通過不懈的努力,堅決貫徹“生態低碳”的發展理念,2010年8月,生態新城核心區10.2平方公里成功獲批蘇北地區首個“江蘇省建筑節能和綠色建筑示范區”,從獲批的那一天開始,同很多地方的省級示范區一樣,新城人就懷揣著進入“國家隊”的夢想。“咬定青山不放松”!一年多來,向著國家級示范區的目標,新城人風雨兼程,無怨無悔,奮力前行。

淮安生態新城憑啥成為國家級綠色建筑創建示范區?

目標明確了,從何下手?創建國家級示范區之難,眾所周知。

首先是名額有限。原則上一個省份只批一家,也讓示范區的晉級之路變得坎坷;其次,國家級示范區是一塊含金量極高的“金字招牌”,審批極為嚴格;三是要求高。示范項目工作可謂是千頭萬緒,紛繁復雜,其評價的體系復雜,項目繁多。雖然起步晚,但起點高、后勁大,加上淮安生態新城的經濟地位和區位優勢,撥開迷霧,生態新城也看到了自己的優勢。不管怎樣,在創建國家級示范區的征途上,新城人已別無選擇。向著國家級示范區的目標,開始了和時間賽跑,以“自信、擔當、有為、不悔”的新城人精神,不畏艱難,勇往直前。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在毫無生態區建設經驗的情況下,我們只有向國、內外其它的生態區學習,在借鑒中不斷創新。始終保持“5+2”、“白+黑”的工作勁頭和昂揚的工作熱情,以“跳起來摘桃子”的精神不斷克服工作中的困難,追求精益求精,通過“三大戰略”支撐、“五大創新”做法積極推進示范區的成長與發展。

更科學的規劃引領:為了使每一個建設項目都經得起時間與歷史的檢驗,我們堅持高規格、高起點編制概念規劃、控制性詳細規劃和專項規劃。在高起點的規劃下,市新城辦按照“生態相連、組團相間”特色城市化的要求,通過國際招標,由復旦大學和瑞士普瀾設計事務所聯合中標,完成生態新城概念性規劃方案。方案將低碳理念滲透其中,確立了“兩軸三片、多核發展、引河織網、城水共生”的規劃結構,從城市空間布局上落實生態理念。同時提出了生態廊道、城市通風、城市降溫、低碳節能、河流岸線處理五個方面的生態發展策略。

委托江蘇省規劃院,通過對新城低碳生態專題研究,確立了布局減碳、綠色交通、環境生態、節能減排、循環利用、新能源利用等六個方面的生態策略。編制完成了《淮安生態新城控制性詳細規劃》,2011年8月,生態新城控規經市政府審批,并作為城市重點片區,報經市人大審議通過。

在此基礎上組織由清華大學領銜,同濟大學、東南大學等國內高水平的科研院所參與專項規劃的編制,開展了淮安新城低碳發展規劃、綠色交通規劃、建筑能源規劃、地下空間規劃、固體廢棄物污染防治規劃、水資源綜合利用規劃、綠色建筑設計導則和綠色建筑施工技術導則等8項專項規劃,于2011年12月通過省住建廳評審,從而實現了以城市總體規劃為基礎,以概念性規劃和控制性詳細規劃為指導,各專項規劃系統配合、科學完善的技術支撐體系。同時為了凸顯新城的個性,使其成為我們整個淮安城市的一張名片,新城辦專門邀請了北京清華大學設計研究院編制了生態新城城市色彩規劃,經過對淮安自然、歷史因素和現實條件的梳理和分析,初步確定生態新城的城市色彩基調為素雅穩重的淡暖色調,堅持整體近似協調,節點對比突出。

更有力的科學技術支撐:生態新城在建設發展過程中,逐漸建立起了以清華大學、同濟大學、中國市政工程華北設計研究總院等國內高水平的科研院所為規劃編制支撐平臺,嚴格按照“精致建設、確保綠色”的要求全面推動項目建設。

更強勁的政策支撐:1、資金支持。為保證綠色建筑示范創建區建設工作順利進行,生態新城制定了一系列資金支持政策:⑴專項資金補貼;⑵金融機構增加對示范區項目的信貸支持及提供優惠貸款;⑶給予資金獎勵。2、組織保障。成立由市委書記、市長親自掛帥,各相關部門主要領導參與的低碳生態新城建設工作領導小組,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等其他職能部門,統一制定示范區的建設和發展目標,組織協調示范區內各項工作。領導小組承擔重大問題的決策和審批,定期召開工作會議,聽取專家組的工作匯報、商討綠色建筑應用推廣中的重大決策、批準實施方案、把握時間節點,是淮安生態新城綠色建筑應用工作的決策機構。3、完善管理體制。為確保生態新城綠色建筑健康有序發展,市新城辦與發改委、住建局、規劃局、國土局及環保局等相關部門積極配合,制定了完善的管理體制,對新建項目的立項、可研、規劃條件、土地出讓、環評、圖審、施工、竣工驗收等環節全過程監督。

[page]

通過規劃引領,固化綠色理念

在江蘇省住建廳的指導下,組織編制八個低碳專項規劃,在能源利用、水資源利用、綠色交通、地下空間、固廢綜合利用、綠色建筑設計、綠色施工等方面,緊扣創建區實際,針對低碳節能工作將不同學科、不同功能的規劃相互融合、相互支撐,形成多系統協同的低碳城市發展策略。
踐行技術成果,主動優化提升

淮安生態新城綠色建筑示范創建區的綠色建筑設計強調節能策略和技術的應用,降低綠色建筑的增量成本,提高綠色建筑的推廣價值,建筑總平面的布置和設計充分利用冬季日照并避開冬季主導風向,利用夏季涼爽時段自然通風,對建筑的體形及建筑群體組合進行合理的設計,以適應淮安的氣候環境,最大限度地利用太陽能。

通過集中示范,效應初步顯現

淮安生態新城綠色建筑示范創建區通過綠色建筑項目的整體規劃布局,產生了綠色建筑積聚效應。該區域除了以公共建筑為主的綠色建筑項目群,還包括山陽湖景區的部分用地,形成綠地環繞、景色優美的綠色建筑積聚區。

除了創建區內7個綠色建筑示范項目之外,該區域即將開展的一批商業辦公項目未來也將按照綠色建筑標準設計建造。

堅持因地制宜,確保技術合理

創建區本著因地制宜的原則,充分利用當地資源條件,選擇合理技術形式,打造本地化、增量成本適宜的綠色建筑。

1、充分利用本地資源。如本土植物、地方特色建筑風格;

2、選擇合理的技術形式。新城接待中心采用了地源熱泵系統;四館應用了地源熱泵和太陽能熱水;其他項目則多采用太陽能熱水、雨水回收等。

總結創建經驗,加大創建力度

在創建國家級示范區建設過程中,我們深深體會到,開展這項建設,是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實現自然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和經濟、社會環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措施,是一項功在當代,利在千秋,惠及子孫的重要事業。我們只是剛剛邁出可喜的第一步,只是完成了階段性目標。我們將在此基礎上,及時調整生態建設布局,將目標放得更大、更遠,按照總體規劃用一年時間達到國家一類驗收標準,實現“低碳、生態”發展目標。

結語:淮安作為蘇北重要中心城市,已經全面進入工業化起飛期,城市化量質并舉期,外向型經濟提升期。建成生態市是我市“十二五”發展的一個奮斗目標,也是市委市政府向全市人民作出的莊嚴承諾。本次示范區創建成功,將會獲得綠色建筑高端智慧、先進技術的更高端扶持,必將對淮安的社會經濟發展、生態市創建帶來極大的推動作用。新城辦將嚴格按照低碳生態發展理念,以更加務實的作風、更加有力的舉措推動示范區創建,為加快建設富庶美麗幸福新淮安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責任編輯: 中國能源網

標簽:淮安 崛起 綠色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