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的尷尬
古豐村坐落在320國道以南,距龍潭集鎮3公里。走進村里,記者仿佛置身于花園小區:一排排房屋錯落有致,一條條水泥路整潔干凈,一行行景觀樹迎風搖曳。更令記者耳目一新的是,村里安裝了46盞路燈,其中還有10余盞太陽能路燈。村民況永忠告訴記者,3年前,這里卻是一個典型的“臟、亂、差”鄉村,尤其是分布在村里大大小小的養殖場,給村民的生活環境和村里的生態環境造成嚴重影響。
據了解,古豐村有47戶146人。盡管人口不多,養殖業卻特別發達,有大小養豬場13家及一個西雜母牛養殖小區。從前村里到處是豬糞,污水遍地流。因為污染,村里和周邊村近300畝水田無法耕種。
隨著時間推移,這一矛盾日漸突出,尤其是鄱陽湖生態經濟區戰略的實施,古豐污染狀況必須得到改變。
思路的轉變
如何改變這一落后面貌呢?經反復論證,古豐村取長補短,尋找一條既對豬場污染有效治理,又將之變廢為寶,使之為村民生產、生活服務的途徑。為此,村里決定動員分散在村小組四周的養殖戶集中在村頭興建養豬場,再在養豬場外低處建沼氣池,并將所有沼氣經脫硫后統一通過管網送入村民家中。
在古豐村東頭、龍萬公路旁有4個養豬場,年出欄生豬2600余頭。站在沼氣池的水泥蓋上,村干部指著附近的路面告訴記者,這里曾經污穢不堪,豬糞水隨意排放,臭氣熏天不說,人根本無法進出。自從養豬場興建了一個400立方米的沼氣池后,豬糞水通過地溝統一導入沉淀池、酸化池、沼氣池和沼液池,使料液依次發酵。發酵的沼液最后進入氧化塘,沼氣通過管道輸進村里的聯網集中供氣房儲氣袋內,而經過氧化的沼液可當農家肥直接流入農田。
如今,古豐村共建沼氣池1600立方米,安裝儲氣袋200立方米,可供全村40余戶村民全年免費使用。
村民況永忠高興地說:“政府為我們辦了一件大好事,既解決了豬場污染問題,又為村民提供了清潔能源,省錢又環保。”
“循環”的效能
從村里出來,往西南方向約300米,便是高安市綠康園生態畜牧專業合作社古豐循環養殖示范場。負責人況余剛告訴記者,示范場有母豬100余頭,年出欄生豬2000余頭。與其他養豬場不同,這里不僅有養豬場,建了沼氣池,而且有26畝草場。其中20畝用來種狼尾草,6畝種黑麥草。
為什么要種草?原來,無論是狼尾草還是黑麥草,都是用來喂豬的飼料。在示范場記者看到,這里不僅建了一個500立方米的沼氣池,還建了儲氣房,收集的沼氣再通過管道輸往村里的沼氣房。在氧化池里,一根白色的軟皮管道吸引了記者的注意。況余剛告訴記者,這是專門用來抽取沼液的,沼液再通過地下管道引入草場。據悉,整個草場共鋪設地下管道600多米。
根據要求,示范點在養殖場周圍租地種植優質高產的生態草為主要飼料,利用豬糞做沼氣池,豬欄每天沖洗的水進三級池沉淀。養殖場的沼氣免費供應附近的村莊村民燒菜弄飯,剩下的沼液則用于草場施肥。
“示范場里的沼液一滴也不會往外排,全部用于施肥。”況余剛介紹,從2010年開始循環養殖后,不僅生豬價格每公斤提高了2元,而且每頭生豬養殖成本也降低了。他跟記者算了一筆賬:如果一頭豬要吃50公斤飼料,示范場只要85%飼料,剩余15%是草。目前,飼料的平均價格為每公斤2.9元,而草的成本僅為0.1元。一頭豬大概需要700元飼料,通過循環養殖可節約成本100元左右。
經驗的推廣
高安是我省生豬養殖重點縣(市),但隨之帶來養殖業污染也日益突出。為有效治理生豬養殖帶來的環境污染,該市大力推廣種草養豬循環利用模式和生豬養殖發酵床零排放模式。據悉,2010年,高安市共有5個循環養殖示范點,次年增加到12個,預計今年將再發展20至30個。
龍潭鎮南爐村是生態農業示范村,面積15平方公里,地廣田多。如何解決村民生活燃料和廢棄農作物秸稈無害化處理難題?南爐村因勢利導,在村里建設一個大型秸稈沼氣集中供氣工程,包括厭氧池500立方米,堆漚酸化池148立方米,儲氣柜100立方米,沼液回流池50立方米及供氣管網等輔助設施。供氣工程以廢棄農作物秸稈為發酵原料,采用沼液回流工藝,集中向用戶供氣。工程建成后可滿足100戶農戶生活用燃,目前已向32戶農戶、南爐小學、村委會食堂供氣。
“無柴無煤心不慌,沼氣一點飯菜香,沼渣沼液好肥料,省錢省力糧滿倉。”如今,在高安市各農村流傳著這樣的順口溜,這順口溜也反映出該市在發展綠色生態農業、建設新農村中的悄然蛻變。
責任編輯: 中國能源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