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是光伏大省,光伏產業發展迅猛。全省產業產能是否過剩?自主創新水平如何?是否存在高污染、高能耗問題?面臨哪些挑戰?針對這些問題,記者近日進行了深入調查。
“過剩”現象兩面看
讓我們先來看一組數據。
江蘇光伏產業于1998年起步,目前已成長為擁有400多家企業、從業人員超過12萬人的新興產業,形成了從高純硅、硅棒、硅片、電池到組件生產的完整產業鏈;2002至2007年,我省太陽能電池產量增長500多倍,太陽能電池和產值連續四年保持全國第一。
記者了解到,在暴利的誘惑下,光伏產業的很多投資集中在中下游,低水平的重復建設屢見不鮮。“目前,光伏企業存在這樣幾種類型:上市公司,擁有自主品牌和一定規模;國有企業,資金實力雄厚,進入時間較短,各項建設處在起步階段;早期的民營企業,在第二輪發展中產能不斷擴大,運營成本低,對利潤要求低,采取低價銷售策略;后期轉型民營企業,投機成分大。”無錫尚德電力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長施正榮說。
對于“過剩”,一些專業人士認為應理性看待。
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光伏專委會主任趙玉文認為,要用市場經濟的觀點看待過剩問題,“只有過剩才能創造可以‘挑挑揀揀’的機會,才能為市場經濟營造一個優勝劣汰的機制,產品性能才能不斷提高,成本才能不斷下降。”
國內最大的光伏電站承建商中環光伏系統公司的總裁顧華敏說,2011年,可能迎來光伏市場階段性的供大于求。但從全球來看,在巨大的光伏應用市場尚未開發出來之前,不應過分渲染“產能過剩”,“企業可以通過技術進步和成本下降來渡過難關。”
自主創新還需加快
讓我們客觀地了解一下江蘇光伏產業的技術創新水平。
省光伏產業協會秘書長魏啟東介紹,目前我省已能生產單晶爐、清洗機、甩干機等部分設備,而生產線的關鍵設備絕大部分來自國外供應商,進口設備費用約占企業設備費用的50%至80%;還原爐、電池及組件等生產核心技術方面已接近世界先進水平;系統集成、系統優化設計與跟蹤系統技術等有所突破,仍有較大的提升空間;到去年10月,我省在太陽能電池方面獲得的中國專利近547項,約占全國的13%。
施正榮說,光伏企業需要通過不斷的技術創新、產業創新來降低成本。他表示,過去10年里美國崛起的光伏企業只有15到20家,但是每家企業都有自己的獨特技術,每個企業都具有獨到的創新,這是值得我們學習的。“如果只注重制造而不注重科研,技術一直短腿,低水平重復建設,光伏產業可能就會重蹈某些行業‘國人喝湯、洋人吃肉’的覆轍。這并非杞人憂天。”
常州天合光能董事長高紀凡擔心的則是技術瓶頸所帶來的質量問題。“不希望看到等質量問題暴露出來后,再來傷害整個產業。”他說。由于光伏產品不像其他產品那樣,在短期內就可以發現質量問題,通常需要6至8年的觀察時間,這樣一個漫長的“潛伏期”給了一些企業“鉆空子”的機會。
事實上,一些人所持的“光伏產業是高能耗、高污染產業”論斷,也緣于一些多晶硅生產廠家的技術水平較低。國外發達國家對多晶硅生產技術實行封鎖,國內多晶硅生產商只能自行摸索,一些廠家便沒有技術能力去實現低能耗、低污染。而值得慶幸的是,我省的中能硅業由于物料封閉循環和系統能量回收利用,萬噸多晶硅進入了低成本安全環保穩定運行,目前多晶硅生產成本控制在每公斤30美元以下,達到了世界頂尖水平;大型高效還原技術運用和各工序能量回收、系統集成,實現了多晶硅生產的低能耗制造,目前,生產一公斤多晶硅全流程電耗達到100千瓦時以內,處于世界領先水平。
總體來說,加快自主創新步伐,江蘇光伏企業亟需克服兩大瓶頸:一是近年來產業發展過快,人才培養跟不上企業發展的需要;二是缺少公共技術服務平臺,如,檢測技術服務、共性技術服務、知識產權服務、人才培訓服務和推廣應用技術服務等。
反傾銷挑戰不容輕視
說到國際市場的挑戰,幾大光伏企業均提到了時下抬頭的國際貿易保護主義與反傾銷趨向。
阿斯特太陽能有限公司董事長瞿曉鏵說,國內同行需要對美國的301調查有足夠重視。301調查,是指美國鋼鐵工人聯合會按照《美國貿易法》第301條款,向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提起的一項針對中國政府所制定的一系列清潔能源政策和措施的調查。根據這一條款,美國可以決定是否采取提高關稅、限制進口、停止有關協定等報復措施。熟悉美國經濟運行情況的專家強調,美國鋼鐵工人聯合會的能量“還是很大的”,而最近美國能源部長朱棣文在訪問中國尚德時所提出的問題,也頗具針對性,這應該引起整個光伏行業的重視。
業內人士建議,江蘇要從光伏大省變成光伏強省,除了加快開拓國內市場,盡快推出上網電價法外,還應造就多個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龍頭企業。因為從市場來看,光伏產品國際化競爭越來越激烈,國際化大型企業顯示出越來越明顯的競爭優勢。
責任編輯: 中國能源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