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市已悄然成為搶跑申建國家碳交易中心的第一城。
武漢市發改委早在今年2月,已經向國家發改委報送了《關于在武漢市試點籌建國家碳交易中心的請示》。
“在申請之初,我們的定位就是全國碳交易中心,而非一個區域的碳交易試點。”申報項目參與者、武漢市發改委宣傳信息處處長曹非對本報記者表示。
“對武漢市而言,現在首先需要證明自己具備開展碳交易的基礎和能力。”一位不愿公開姓名的碳市場分析人士指出。
盡管武漢市的申請還未得到國家發改委的回復,但武漢市的準備工作并未因此而放緩。
武漢市發改委動員了60家企業參與自愿減排,于9月16日通過了《武漢自愿減排宣言》,并將成立國內首家以協會形式搭建的企業自愿碳減排聯盟——武漢碳減排協會。
武漢試點全國碳交易中心?
盡管碳交易在我國尚未破題,但各地已拉開爭奪戰,即到目前為止,各地已有11家環境或能源交易所成立。相比之前各類交易所,武漢是首家直接問鼎“全國碳交易中心”的地方。
作為一個金融中介人才并不發達的中部地區,武漢申請全國碳交易中心的底氣何來?
首先是兩型社會試點的政策優勢。2007年底,國家批準武漢為全國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明確提出將有關“兩型社會”建設先行先試的項目優先考慮放在試驗區。
“碳交易試點屬于有關兩型社會建設先行先試的項目,我們會充分抓住這一點爭取國家的政策支持。”曹非稱。
其次是產業結構特點決定的示范效應。公開資料顯示,鋼鐵、石化、汽車等重工業占武漢市工業比重在75%左右,工業產值占全市國內生產總值超過40%,因此規模以上工業能耗占全市能耗總量的65.3%左右。
“這樣的產業結構決定了武漢已經成為全國二氧化碳減排的重點區域,并且呈現出區域相對集中、行業相對集中的特點,這有利于實施重大節能減排技術和開展CDM項目。”曹非說。
曹非進一步指出,中國正處于工業化進程的中后期,大部分城市的工業都將以重化工產業為主,在這樣的背景下,“作為一個典型的以重化工產業為主的武漢市,開展碳交易,對其他城市具有無可替代的示范意義。”
對正在籌建的國家碳交易中心,曹非表示,該交易中心將依托2006年成立的武漢光谷聯合產權交易所進行交易,“該交易所與全國其他地區的環境權交易所,也并無實質區別。”
對武漢市的劣勢,曹非并不避諱,“從碳交易所需的人才和中介機構來看,武漢肯定比不上北京、上海和天津。這個方面的缺失,可以從通過引進來彌補。”
事實上,武漢在今年年初已開始“有所行動”。本報記者從有關渠道了解到,今年兩會期間,湖北省省委書記羅清泉曾為申建國家碳交易中心一事,專門拜訪過國家發改委主任張平。張平當時表示,目前開展碳交易試點的條件并不具備,如果以后要開展,將優先考慮武漢。
試點內容有待深化
盡管武漢市申建國家碳交易中心的信息,在年初已見諸媒體,但并未引起多大反響。記者在采訪過程中發現,很多關注碳交易市場的專業人士,并不了解這件事。
同時,有業內人士質疑,“碳交易的國家試點尚未啟動,怎么一下子就跳躍到了國家碳交易中心,似乎有些超前。”
事實上,國內的碳交易試點已經萌動。7月20日,國家發改委氣候司有關人員表示,“十二五”期間將在某個行業或者某個地區開展碳交易試點。
9月11日,在首屆全球低碳金融高層論壇上,國家發改委應對氣候變化司國內政策和履約處處長蔣兆理透露,國家發改委鼓勵在東部人均GDP高于1萬美元的地區和有條件的行業開展碳排放權交易的試點工作。
依照這一標準來看,武漢市顯然“條件不夠”。如2009年武漢人均GDP為51136元。[page]盡管如此,曹非表示,“我們并非一時沖動,而是經過了深思熟慮”,目標也不是爭取碳交易試點地區,而是籌建全國碳交易中心。
因為武漢市只是在申請階段,所以其“野心”并未對其他環境交易所產生太大影響。“我們并沒有特別關注武漢市這件事情。”北京環境交易所總經理助理龔俊松對記者說。
“無論能否獲批,我們都要突出政府的力量,大力推動企業的碳減排,為以后的碳交易做好準備。”曹非稱。
政府牽頭籌集自愿減排協會
盡管武漢的申請還未獲批,但武漢市已開始積極地做著前期準備。其中,即將獲批成立的國內首家自愿減排協會,分外引人注目。
擬建的武漢碳減排協會由60家會員企業組成。其中,既有能源企業,如華能武漢發電有限責任公司和武漢市凱迪控股投資有限公司等,也有碳盤查和碳審計的第三方機構,如SGS通標標準技術有限武漢分公司和中國質量認證中心武漢分中心等,還有對碳金融感興趣的興業銀行和光大銀行,以及未來自愿減排交易的平臺武漢光谷聯合產權交易所。
“很多企業還沒有自愿減排的意愿,為了動員企業參與,政府將授予碳減排做得好的企業以碳減排示范企業,這一招起了很大作用。”曹非介紹,“同時,也有很多企業比如武鋼這樣的企業,是我們無法動員的。”
在此之前,類似組織已經存在,如天津排放交易所發起的自愿減排聯合行動計劃,北京環境交易所發起的碳中和聯盟。但這些組織是純粹由企業發起的一個松散聯盟,并未注冊成一個社會團體,幾乎沒有當地政府的參與。
與此不同的是,武漢市的企業自愿減排聯盟將注冊成一個社會團體,并在民政部門注冊。據本報記者了解,其協會章程中突出了政府的引導和扶持作用。
如除了提供政策、技術和管理方面的咨詢外,武漢市發改委對該聯盟的會員企業做出了三項重要承諾。
第一,優先組織并積極推薦試點企業的減排項目申報國家、省、市有關專項;其二,在政府采購和投資項目中,優先考慮碳減排試點企業;最后,資金支持,即搭建政、銀、企合作平臺,爭取為碳減排項目提供優惠貸款。
“這三項承諾的力度已經很大,或將刺激企業的積極性。第二項承諾中的采購優先不是很妥當,因為采購應當面向全國的優秀企業而非武漢市的本地企業。”WWF全球應對氣候變化計劃中心主任楊富強對記者表示,“在具體的資金支持方面,能否落實可能會是一個很大的疑問。”
成立自愿減排聯盟只是第一步,能否交易更為關鍵。
武漢市發改委工作人員坦承,對開展交易持慎重態度,現在還處于交易市場的準備和培育階段。記者了解到,尚未有一家該聯盟的會員企業明確自己的減排目標,這也意味著距離真正的交易還是相當長的距離。
“至于何時能開展交易,沒有明確的時間表。”武漢光谷聯合產權交易所副總裁程家忠對記者表示,“具體的交易機制,還在研討中。”
責任編輯: 中國能源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