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精品厂,91久久久久久熟女,国产乱老熟视频胖女人,91麻豆精品国产自产精品观看

關于我們 | English | 網站地圖

經濟學家談2024中國經濟熱詞

2025-01-02 09:54:17 人民日報

2024年,面對國內外形勢帶來的挑戰,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團結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沉著應變、綜合施策,順利完成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任務,高質量發展扎實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邁出新的堅實步伐。這一成績來之不易,分量十足,很不平凡。盤點這一年的經濟熱詞,許多高頻詞會跳進人們的腦海。它們既是我國發展的折射與寫照,也代表著未來發展方向。我們選擇部分熱詞,邀請專家學者談感受、話思考、聊未來,以饗讀者。

——編 者

新質生產力

通過全要素生產率理解新質生產力

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院長 劉 俏

自從2023年在地方考察期間首次提出新質生產力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圍繞新質生產力作出一系列重要論述,為新質生產力發展提供了科學指南。一年多來,新質生產力一詞已深入人心,成為實至名歸的“熱詞”。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新質生產力“以全要素生產率大幅提升為核心標志,特點是創新,關鍵在質優,本質是先進生產力”。這告訴我們,理解新質生產力,一個重要視角是全要素生產率。這個術語雖然專業,但卻是需要認識和掌握的,因為它是要素投入轉化為產出的總體效率,決定著經濟內涵型發展程度和潛在增長率的高低。根據我們團隊測算,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我國需要將全要素生產率年均增速提升到2%左右,這樣才能確保我國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所以,提升全要素生產率增速是我國推動高質量發展需要解決的關鍵問題,更是檢驗新質生產力的重要標準。全要素生產率增長主要由技術進步和資源配置效率提升來驅動,對應著催生新質生產力的技術革命性突破、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產業深度轉型升級等核心內容。

科技創新能夠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是發展新質生產力和提升全要素生產率的核心要素。比如,一些智能工廠運用人工智能和大數據分析技術,能夠實現直接生產效率提升15%和間接生產效率提升10%。向科技創新要先進生產力,要求將經濟發展重點放在實體經濟上,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推進新型工業化。

提升資源配置效率,是發展新質生產力和提升全要素生產率的另一個重要來源。我們需要關注那些全要素生產率增速被掣肘的傳統行業和領域,包括農業、生產性服務業、與服務消費相關的諸多行業等。以農業為例,2023年我國農業增加值的GDP占比為7.1%,但農業就業人口占比卻高達22.8%,農業生產效率相對較低。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通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釋放傳統行業和領域的活力,是發展新質生產力和提升全要素生產率的重要途徑之一。

全要素生產率增長不足是全球性挑戰。例如,美國最近20年全要素生產率年均增速只有約0.7%,英國、法國、德國等工業化國家的全要素生產率增速也都陸續降到1%以內——普遍缺乏大產業、大規模生產場景是主要原因。2022年美國制造業增加值的GDP占比為10.7%,英國則只有8.4%。

相較于其他工業化國家,我國在提升全要素生產率增速方面有許多有利因素。首先,我國制造業增加值的GDP占比約為27%,制造業增加值占全球比重約為30%。我國不缺乏提升全要素生產率所需的大規模生產場景、技術創新和模式創新的應用場景。其次,我國擁有數字化和綠色化發展所帶來的巨大生產率增長空間。與美國旨在提高制造業增加值占比的“再工業化”不同,我國數字化和綠色化發展的意涵是所有行業可以通過數字化轉型和能源轉型實現再次增長。以能源轉型為例,預計我國實現碳中和需要的投資規模在百萬億元以上,這樣的投資強度將帶來通過產業和技術變革提升全要素生產率增速的巨大空間。第三,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將形成一個龐大的制度紅利空間,帶來資源配置效率提升的巨大可能,進一步拉動全要素生產率的增長。

民營經濟促進法

讓民營企業吃下“定心丸”

全國工商聯原副主席 莊聰生

制定民營經濟促進法,是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作出的重要部署。去年10月10日,民營經濟促進法草案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受到廣泛關注。

民營經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重要成果,是推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改革開放以來,在黨的理論和路線方針政策指引下,我國民營經濟快速發展。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黨高度重視發展民營經濟,推動民營經濟在我國國民經濟發展中的作用持續提升,成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生力軍、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基礎。截至2024年9月底,全國登記在冊民營企業超過5500萬戶,民營企業在企業總量中的占比穩定在92.3%。同時也要看到,民營經濟發展還面臨一些困難和挑戰,迫切需要出臺一部專門關于民營經濟發展的基礎性法律,更好發揮法治固根本、穩預期、利長遠的保障作用。

制定民營經濟促進法,將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國務院關于民營經濟的方針政策和實踐中的有效做法確定為法律制度,有助于鞏固改革成果,把對民營經濟平等對待、平等保護的要求落實下去。

比如,受各種因素影響,民營企業家對當前市場發展的信心和預期偏弱。制定民營經濟促進法,有利于強化民營經濟發展的法治保障,優化公平公正的市場環境,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增強民營企業和民營企業家的發展信心和市場預期,激發民營經濟內生動力和創新活力。

又如,民營企業在市場準入等方面還面臨一些顯性和隱性壁壘。從已公布的草案征求意見稿看,民營經濟促進法將對市場準入負面清單以外領域包括民營經濟組織在內的各類經濟組織依法平等進入,落實公平競爭審查制度,規范招標投標、政府采購等行為,保障民營經濟組織依法平等使用各類生產要素和公共服務資源等方面作出明確規定,以保障民營企業市場準入和公平競爭。

再如,針對民營經濟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通過出臺法律優化民營經濟投融資環境,支持民營經濟組織參與國家重大戰略和重大工程,支持民營經濟組織通過多種方式盤活存量資產、提高再投資能力,鼓勵金融機構在依法合規前提下,按照市場化、可持續發展原則開發和提供適合民營經濟特點的金融產品和服務,有利于激發民間投資活力,為民營企業發展注入力量。

民營企業是我國科技創新的主體,也是技術推廣應用和產業升級的重要力量。2023年,民營企業整體研發費用與研發強度再次雙增長。支持民營經濟組織參與國家科技攻關項目,支持有能力的民營經濟組織牽頭承擔重大技術攻關任務,對開放的公共數據資源依法進行開發利用,完善民營經濟組織創新成果知識產權保護制度等,將進一步激發民營企業創新熱情,推動民營企業在科技創新領域取得更多成果。

制定民營經濟促進法已經按下“加速鍵”。去年12月21日,民營經濟促進法草案提請十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初次審議。可以預期,這部法律的出臺,將進一步切實保護民營企業和民營企業家合法權益,營造有利于民營經濟發展的法治環境和社會氛圍,讓民營企業吃下“定心丸”安心發展,在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展現更大作為。

一攬子增量政策

宏觀調控的一次里程碑式出手

清華大學中國發展規劃研究院常務副院長 董 煜

去年9月下旬以來,一攬子增量政策密集推出,利當前、惠長遠,大大提振了市場信心,可謂“宏觀調控的一次里程碑式出手”。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面臨的國際國內環境復雜嚴峻,經濟工作先后遇到“三期疊加”、中美貿易摩擦和新冠疫情“三道坎”。在爬坡過坎的過程中,我們黨對經濟形勢作出重大判斷、推出重大部署,推動我國經濟乘風破浪、行穩致遠。2024年,我國經濟面臨外部壓力加大、內部困難增多的復雜局面,對宏觀調控形成巨大考驗。特別是過去一段時間以來,經濟運行出現一些新的情況和問題。黨中央沉著應變,于9月下旬果斷推出一攬子增量政策,使社會信心有效提振,經濟明顯回升。一攬子增量政策無論在力度、廣度還是深度上,都可以用“空前”來形容,是我國宏觀調控史上的標志性事件。

“一攬子”強調的是政策綜合集成,是一個解決問題的系統方案。一攬子增量政策的“組合拳”包括加力提效實施宏觀政策、進一步擴大內需、加大助企幫扶力度、促進房地產市場止跌回穩、努力提振資本市場五個方面,每一個方面都具有鮮明的指向性和針對性。從基本架構看,宏觀政策加力是總體導向,擴大內需是破解需求不足這一矛盾的主要路徑,幫扶企業是解決經營主體實際困難的直接抓手,穩樓市、穩股市是保持經濟穩定運行的重要支撐,這些都是直奔經濟運行中的突出問題去的。由于各類經濟問題之間環環相扣,因此需要統籌財政、金融、消費、投資、房地產、股市、就業、民生等各領域政策,形成一個穩增長的“政策包”。各部門的政策之間,也需要加強協調互補,強化政策合力。這些都充分體現了系統觀念的有效運用。

“增量”強調的是政策加力釋放,注重的是政策實效。增量政策是建立在存量政策基礎上的,既是在原有政策手段上大幅增加投入力度,也有新的政策工具加入,體現了若干鮮明特點。比如,財政政策的加力,通過化解地方政府債務,能在很大程度上緩解地方財政壓力,進一步暢通經濟運行鏈條;貨幣政策的加力,通過綜合運用多種政策手段,可以保持流動性充裕,更好滿足有效信貸需求,并促進社會綜合融資成本穩中有降;消費政策的加力,通過把促消費和惠民生緊密結合,可以推動中低收入群體增收減負,從而增強消費能力、提升消費意愿;投資政策的加力,通過發揮好重大項目牽引和政府投資撬動作用,可以創造新的就業崗位,并有效激發民間投資活力。一攬子增量政策最終要落到增強信心、提振預期上,很多政策在出臺時,都注重把握時機、力度和節奏,凸顯了對預期管理的高度重視,這本身也是宏觀調控的重大創新。

一攬子增量政策的實施,有力推動我國經濟運行主要指標發生積極變化,有力支撐2024年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任務的順利完成。去年底舉行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2025年經濟工作作出全面部署,明確提出“實施更加積極有為的宏觀政策”,這也意味著在宏觀調控上將保持緊密銜接,增量政策將有機嵌入下一步的宏觀政策。這些會成為經濟工作的“加法”,讓市場看到更多機遇,也能夠為未來的中國經濟發展注入更多底氣和動力。

“兩重”“兩新”

全方位擴大內需的重要抓手

國家發展改革委宏觀經濟研究院副院長 宋葛龍

2024年以來,人們對“兩重”“兩新”的關注度快速提升。“兩重”“兩新”是今年經濟工作的重要發力點,也是下一步全方位擴大內需、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抓手。

“兩重”是指國家重大戰略實施和重點領域安全能力建設。2024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擬連續幾年發行超長期特別國債,專項用于國家重大戰略實施和重點領域安全能力建設。從現實意義來看,推進“兩重”建設,既是應對國際環境深刻變化、牢牢把握發展主動權的必然要求,也是統籌發展和安全、扎實推動高質量發展的現實需要,不僅可以拉動當前投資和消費,而且能為長期高質量發展打下堅實基礎。目前,國家發展改革委正會同有關部門和地方自上而下抓好“兩重”項目的謀劃儲備,并同步加快推進政策、規劃、體制機制創新等“軟建設”,通過持續完善投入機制、提高投入效率,統籌“硬投資”與“軟建設”,共同實現“兩重”目標。

“兩新”是指推動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在外部環境不確定性上升的情況下,推動經濟回升向好需要更多依靠內需,通過“兩新”來全方位擴大消費需求。去年3月,國務院印發《推動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行動方案》,對實施設備更新、消費品以舊換新、回收循環利用、標準提升四大行動和強化政策保障作出安排。相關行業部門和各地方已出臺實施方案和執行細則300項左右,持續發揮超長期特別國債資金引導帶動作用,努力以“兩新”政策激發品質新生活、產業新動能、市場新活力,以真金白銀惠企利民。在政策指導下,重點領域大規模設備更新行動成效明顯,各地區組織開展全國汽車報廢更新和置換更新,加力推動耐用消費品以舊換新,循環利用基礎設施建設和能力培養取得積極進展,標準牽引倒逼作用逐步顯現。

“兩重”“兩新”事關我國發展全局,既利當前又惠長遠。從實施效果看,2024年以來,在“兩重”建設和大規模設備更新政策帶動下,重點領域投資和設備更新投資都保持了較快增長,支撐了投資擴大,增強了經濟中長期發展后勁。2024年1—11月,水利管理業投資增長40.9%,航空運輸業投資增長18.2%,鐵路運輸業投資增長15.0%。設備工器具購置投資增長15.8%,對全部投資增長貢獻率為65.3%。消費品以舊換新政策整體帶動相關產品銷售額超1萬億元。2024年1—11月,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3.5%;新能源乘用車市場零售959.4萬輛,同比增長41.2%。截至2024年12月6日,已有2963.8萬消費者參與全國家電以舊換新活動,共計購買八大類家電產品4585萬臺,銷售額達2019.7億元,其中一級能效產品銷售額占比超過九成,持續推動消費綠色轉型、結構升級。

去年底舉行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實施更加積極的財政政策”“持續支持‘兩重’項目和‘兩新’政策實施”。全面貫徹落實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部署,加快推動“兩重”建設,將為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發揮“壓艙石”作用;加力做好“兩新”工作,實施提振消費專項行動,將從供需兩端協同發力,推動投資消費形成相互促進的良性循環,支撐經濟持續回升向好。

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在行動

上海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所長 沈開艷

“人工智能+”是將人工智能融入社會生產生活的各行業各場景中,推動全領域的數字化、智能化變革。這里的“+”不是簡單的技術疊加,而是一種顛覆性創新,也就是以人工智能的算法、算力、數據為核心,打破傳統壁壘、重塑業務流程、創新產品形態、創新服務模式,最終達到降本增效、創造新價值的目的。從人工智能到“人工智能+”,反映出人工智能正在深度融入我們的生產生活,成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代表未來發展方向。

“人工智能+”的一個顯著特征是賦能傳統產業。人工智能在數據處理、分析、預測等方面的能力很強,一些技術如機器學習、語言處理、計算機視覺等已經嵌入傳統產業的生產和運轉流程中,給傳統產業裝上智能化“大腦”。比如在農業領域,為了改進農業生產、提高農產品質量,人們可以用搭配圖像識別技術的無人機監測農作物病蟲害情況、生長態勢,用智能傳感器分析土壤的濕度、肥力。在諸多領域,“人工智能+”助力傳統產業從勞動密集型邁向智能化精細化運作,既能提高生產效率和質量,也能降低生產運行成本。

“人工智能+”在數據驅動和產業創新方面也形成了較大突破,特別是打破了一些行業發展瓶頸,激活海量多元的數據資產,進而催生出一些新產業、新業務、新模式。智能投顧就是人工智能與金融融合創新的產物。它依靠算法模型,結合消費者的風險偏好、財務狀況等制定個性化投資方案,讓普通投資者享受高質量的財務管理服務,拓寬了金融服務邊界。人工智能還催生了芯片研發、數據標注、算法優化等新興產業,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創造新的經濟效益和就業機會,促進經濟結構調整、產業轉型升級。

“人工智能+”還有助于拓展消費市場規模。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6月,我國生成式人工智能產品的用戶規模達2.3億人,占整體人口的16.4%。我們也能感受到,近年來老百姓對個性化、智能化產品和服務的需求不斷增長,推動相關產品和服務市場繁榮。比如,智能家居、智能穿戴產品涌現,創造了新的消費需求,也為經濟增長注入新活力。這促使相關企業加大對“人工智能+”的投入,形成供給和需求的良性循環,打造未來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除了應用層面的創新,“人工智能+”還可以廣泛應用于科學研究,比如,在提出假設、試驗設計、數據分析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提高科研效率和準確率,推動基礎學科領域發展。

展望未來,“人工智能+”前景廣闊。有預測顯示,到2028年,全球人工智能方面的支出將增加一倍以上,達到6320億美元。這是一個相當可觀的規模。當前,全球主要經濟體正在通過各種方式布局人工智能產業,引領未來發展。去年底舉行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開展“人工智能+”行動。抓住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戰略機遇,充分發揮我國超大規模市場和豐富應用場景的優勢,推動人工智能加速向生產制造環節滲透,加速邁向全方位、深層次智能化轉型升級新階段,將塑造經濟發展新動能新優勢,并在全球競爭中搶占制高點。

低空經濟

對“翅膀上的中國”充滿期待

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總工程師 敖 立

低空經濟為什么如此受人關注呢?從某種意義上說,這樣的一種新興經濟形態拓展了人們的想象邊界,描繪了一幅關于未來發展的圖景,讓人們對“翅膀上的中國”充滿期待。

低空經濟通常指在距正下方地平面垂直距離1000米以下(根據應用需要可擴展至3000米)空域內,以有人和無人駕駛航空器以及輔助作業設備為載體,依托低空空域及相關數據資源等新型生產要素,以載人、載物以及其他作業等多種場景低空飛行活動為牽引,帶動相關領域融合發展的綜合經濟形態。

從經濟發展角度看,低空經濟正廣泛賦能各行各業,為地面上的傳統產業開辟了一個平行、互動的低空空間。越來越多的無人機在運送貨物、巡檢道路、植保作業……一系列應用場景激發了傳統產業的創新活力,打開了經濟發展新空間。從改善民生角度看,低空經濟有助于增進民生福祉,滿足人民群眾的美好生活需要。低空經濟反映了人類對藍天的追求與探索,使人類的出行半徑獲得更大延伸,能夠填補高空與地面交通之間的空白地帶,構成“地面—低空—高空”的三維立體綜合出行體系,為短中距離出行提供創新解決方案。低空經濟還催生了低空旅游、空中娛樂等一系列新興娛樂業態,提供了新奇休閑體驗。此外,低空應急救援、低空醫療救助等新型公共服務加速發展,顯著提升了社會應急響應能力與醫療救助效率,切實提升人們的生活品質與幸福感。

低空經濟作為新質生產力的一個重要代表,將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創造了新的經濟增長點,為“翅膀上的中國”注入強大動力。低空經濟拓展了數據要素的應用邊界,創新性利用低空空域作為新的生產要素,并通過數字化手段實現要素深度開發和高效利用,為社會經濟活動開辟了發展新空間、新模式、新業態。在科技創新方面,低空經濟發揮紐帶作用,大力促進航空技術與信息通信、新能源、材料科學等前沿技術的有機融合,并加速推動通信感知、算網融合、自動駕駛、群組協同等重點技術的迭代升級。在產業創新方面,低空經濟為新式低空裝備、新型低空智能網聯設施、低空空域管理等新興產業的培育與發展提供強大動力,加速無人機等產業從消費市場向專業領域應用滲透,開辟產業升級新思路,助力提升我國優勢產業全球競爭力。

如此看來,人們對低空經濟的關注與熱情不無道理。2024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積極打造低空經濟等新增長引擎,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在健全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體制機制部分,提出“發展通用航空和低空經濟”,彰顯了我國發展低空經濟的決心。怎樣使“翅膀上的中國”早日變為現實?我想應該通過改革來排除一些制約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低空經濟發展涉及多部門職責、多產業主體、多應用需求,可以把低空空域資源要素開發利用作為突破口,以支撐低空規模化應用為主攻方向,以數字化安全可靠管控為前提,以低空裝備制造及低空信息通信為主要抓手,以統籌布局、試點示范、技術創新、生態構建為重點方向,充分發揮新質生產力的引領作用,推動我國低空經濟高質量發展。




責任編輯: 張磊

標簽:生產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