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糧農組織)發布名為《近東和北非地區可持續土壤治理區域行動計劃》報告,呼吁全球提升對農業用地退化問題的重視。這份報告是在《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第十六次締約方大會(COP16)期間發布的,旨在呼吁各國不斷提升土壤監測和治理能力,并強化區域內和區域間合作。
糧農組織在報告中說,近東和北非大部分地區處在極度干旱、干旱或半干旱地帶,年平均降水量僅217毫米,且人口密度較大,對有限的土壤和水資源形成壓力。糧農組織助理總干事兼近東和北非區域代表埃爾瓦爾表示,土地恢復是確保糧食安全和應對氣候變化之本,土地退化造成近東和北非地區每年90億美元的損失以及土壤生產力減少,但是這一區域依然有潛力成為可持續土壤治理的典范。
防治土地退化是COP16上的重要議題。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中的可持續發展目標15提出,“保護、恢復和促進可持續利用陸地生態系統,可持續管理森林,防治荒漠化,制止和扭轉土地退化,遏制生物多樣性的喪失。”據統計,全球高達40%的土地已退化,對氣候系統、生物多樣性以及民眾生計造成影響。聯合國常務副秘書長阿明娜·穆罕默德指出,恢復土地和應對干旱等問題的資金需求極為龐大,預計到2030年,全球累計投資需達到2.6萬億美元。
糧農組織先前發布的報告顯示,全球16.6億公頃土地由于受人類影響而退化,其中60%是包括農田和牧場在內的農業用地。COP16期間,波茨坦氣候影響研究所所長約翰·羅克斯特倫主持編寫的一份報告指出,非科學的農業生產方式造成了森林砍伐、水土流失和污染,是導致土地退化的重要原因。此外,不合理的灌溉方式浪費了有限的淡水資源,過量使用氮肥和磷肥也破壞了生態系統的穩定性。
糧農組織呼吁綜合采取農業改革、土壤保護、水資源管理、數字化解決方案、可持續或綠色供應鏈、公平的土地治理等舉措,遏制土地退化。報告說,新技術與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的結合,以及精準農業、遙感技術和無人機等創新手段,能夠實時監測和應對土地退化問題。同樣,精準施用水、養分和殺蟲劑以及早期病蟲害檢測,也能帶來顯著效益。
國家和區域發展機構阿拉伯協調小組在COP16期間宣布,將在2030年前投入100億美元,以應對土地退化、荒漠化和干旱等重大挑戰。伊斯蘭開發銀行行長穆罕默德·賈西爾表示:“這100億美元的承諾體現了我們共同應對當今最緊迫挑戰的決心。通過修復退化土地、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我們不僅要保護生態系統,更要確保全球最脆弱群體的生計,提高他們適應環境變化的能力。”
中國在土地恢復方面的成功經驗得到各方肯定。COP16中國館舉行的邊會上,中方發布了《中國土地退化防治情況研究報告》。報告系統總結了中國土地退化防治的政策理念、重要舉措和進展成效,梳理了中國深入參與荒漠化相關可持續發展進程的工作,以及對推動完善荒漠化公約機制、制定戰略框架、強化全球荒漠化治理作出的貢獻。
據中國國家林業和草原局荒漠化防治司司長黃采藝介紹,經過40多年不懈努力,中國實現了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雙縮減”,為全球貢獻1/4新增綠化面積,成為率先實現土地退化零增長的國家,為世界各國提供了創新的土地退化防治與經濟高質量發展協同共進、“里約三公約”(《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和《生物多樣性公約》)協同增效的“中國方案”和“中國智慧”。
阿拉伯國家聯盟環境與氣候事務司司長馬哈茂德·法薩拉說:“土地退化影響了糧食安全和生物多樣性,還威脅著人們的生計,尤其是在生態脆弱地區。”中國在土地修復方面取得的成就以及對可持續生態發展的承諾,為全球提供了寶貴經驗。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官員迪亞內·克萊米指出,中國在環境保護方面的引領作用對于全球環境治理至關重要。
(本報迪拜電)
責任編輯: 李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