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經歷了持續一年的價格磨底后,光伏產業鏈上的一些環節開始“松動”。
上周,業內傳聞由光伏玻璃龍頭信義光能和福萊特兩家牽頭,前十大廠商聯手停產冷修(放水停產休整,玻璃廠一般5~7年冷修一次),每家均下調30%的產能,以遏制價格下跌。
福萊特官方稱自己并未參加此次停產檢修,也未調降30%產能。但匯總市場上多方信息,各家企業都一定程度上做了減產,“具體減多少不是強制性的,還是要看企業自主意愿。”有光伏輔材行業分析師告訴《中國企業家》。
福萊特也的確因此在砍掉一些高風險訂單。剛結束不久的一場溝通會上,福萊特方面提到因為下游回款風險較大,針對非上市公司類型的客戶已經收緊了授信額度,現在九成的訂單都給到了上市公司。截至發稿前,福萊特對上述信息不予置評。
光伏玻璃是光伏輔材的一種,處在硅料、硅片、電池、組件這四大光伏主材中的組件環節,又跟光伏膠膜、焊帶、銀漿、鋁邊框和背板合稱為“六大輔材”。就在龍頭企業聯手停產之前,光伏玻璃價格持續下跌許久,沒有企穩跡象。
之所以能實現聯手停產,是因為光伏輔材市場的集中度很高,熱錢涌入并不多,龍頭公司有著較強的話語權。信義光能和福萊特均從2006年開始上馬業務,兩者市占率合計超過50%。而且該市場規模不大,信義光能去年營收266億元,不及光伏行業第一陣營公司營收的一半。
此時傳出聯手減產的消息,也是因為光伏玻璃進入了每年的成本上升期。
“馬上進入冬季,光伏玻璃產業將進入新一輪原材料談價周期,上游天然氣大概率要漲價。如果產品價格再不上漲,毛利率會受到很大影響。此外,之前投建的光伏玻璃產能逐漸達產和滿產,盡管停產冷修的越來越多,但供給還是不少。”上述光伏輔材分析師告訴記者。
主材價格都在跌,光伏廠商無意給輔材供應商漲價,甚至還有繼續壓價和延長賬期的意愿,光伏玻璃行業只能停止降價,減產“自救”。
另一個輔材行業——光伏膠膜行業也類似,從8月開始,隨著部分二線廠商的產能出清,“膠膜價格已經橫盤快一個月了。”上述輔材分析師告訴記者。
該行業的市場盤子更小,集中度更高。排名第一的福斯特市占率長期在60%左右,去年營收約226億元,整個行業的規模都比不上一家主流光伏廠商。
小周現在在嘉興的一家光伏組件廠當膠膜工程師,因為工作原因,他需要經常跟分散在全國分部的膠膜工程師打交道。
他告訴記者,光伏膠膜只能賣給組件廠,很多膠膜廠都是跟隨光伏組件廠一起建設的。一旦組件廠減產或壓價,膠膜廠的利潤馬上受影響。比如華中一些省份規劃了挺多組件廠,因為各種原因沒開起來,配套的膠膜廠只能不開產線。
在跟組件廠商的“博弈”中,膠膜企業很被動,價格漲不上去。但不同的是,隨著市場出清,它們也不愿意降價了。
這是“底”嗎?每家企業都在問自己這個問題。尤其是上月底,光伏偏上游的硅片環節兩大巨頭踩了“剎車”——隆基綠能和TCL中環相繼主動上調價格。
至少不能再虧了。隆基綠能董事長鐘寶申稱,即使硅片提價,也沒有動力去提高硅片的供給。硅片的漲價,一定程度上傳導到下一個環節——電池片,但最下游的組件環節,殺價依然沒有停下來的跡象。
離公認的行業價格拐點——2025年,只有一個季度了。停止降價之后會不會迎來漲價,誰會被“出清”,誰又是得益者,每家企業都在焦慮和期盼著。
輔材見底
“決定價格的永遠是產業鏈的供需關系,只要產能不過度擴張,價格一定會回升,企業利潤率也會得到改善。”信義光能管理層在今年夏天的一場溝通會上表示。
事后看來,這似乎就是在為當下的減產做鋪墊。
信義光能定的長期毛利率是26%左右,這被認為可以使行業保證一個合理的盈利水平,“一方面防止毛利過高,可以防止更多外來資本進入,另一方面二線企業即便毛利率低十幾個點,也能活下去。”
今年上半年,即使在原材料和天然氣等能源都處于低價的情況下,信義光能的毛利率依然低于公司預期,約為21.5%。
這跟2021年是“天壤之別”。當時光伏組件需求激增,光伏玻璃供不應求,信義光能的毛利率甚至超過50%。這是個特別優質的細分領域,資產輕,技術門檻不高,毛利也高。
而且,2015年4月,工信部發布《部分產能嚴重過剩行業產能置換實施辦法》,平板玻璃被納入產能嚴重過剩行業,想要新建產能必須淘汰老舊產能,此后一直維持嚴控狀態。
因為光伏組件給玻璃開辟了新市場,2021~2022年,工信部適度批準了一些光伏玻璃產能。也是這兩年整個行業的規模性投產改變了穩態,有的企業產能一年直接增長數倍。
工信部發布的2022年光伏玻璃運行情況顯示,全年累計產量1606.2萬噸,同比增加53.6%,信義光能和福萊特兩家市占率已經很高的巨頭公司,也分別增長了44.4%和70%。
信義光能在擴產上已經是足夠保守了。“經常有人問我們的產能怎么增加那么慢,因為我們堅信投產速度應該和行業增長的速度成正比。我們也可以按照翻倍的速度去擴建產能,結果就會是大家都別玩了。”信義光能管理層稱。
但依然無法阻擋行業的價格戰,廝殺一年之后,為了自保,大家選擇“停火和解”。
光伏膠膜行業的價格“著陸”則要平緩得多。
膠膜跟光伏組件的“依附”關系要遠比光伏玻璃深,膠膜廠和光伏組件廠都是長期合作。“我們的產品基本是福斯特的,玻璃是信義光能和福萊特兩家的。”小周說。如今,光伏組件出貨量前十名的企業均是福斯特的大客戶。
膠膜行業同樣在2021~2022年光伏市場激增的階段,開啟了大規模的產能擴張,但這些增量產能大部分來自于行業內的二三線企業,比如斯威克、鹿山新材等,且幅度有限。
福斯特已經算是“獨霸”行業,據董秘章櫻說,仍然在規劃產能的逆勢擴張,不過重點會放在海外。
“福斯特向來是用低毛利策略提升份額,抑制二三線企業擴產。2014年、2016年、2021年,至今三次主動降低10%~15%的價格,以維持市場份額的穩定。”上述輔材分析師稱。
據財報統計,2021年一季度時,福斯特的毛利率還為29%,另外兩家上市膠膜企業也在20%。隨后它把自己的毛利率打到了6%,其他廠商開始虧損。
隸屬于上市公司深圳燃氣的斯威克是第二大光伏膠膜企業,深圳燃氣董辦副主任何衛稱:“今年我們市占率策略性地有所下滑,因為經過評估,想要更高的利潤基本不可能,重要的是回款,我們不會給一些賬期非常長的,甚至收不回來賬的組件廠商供貨。”截至發稿,深圳燃氣對此不予置評。
現在福斯特的產能約30億平米,比排在身后的7家公司產能之和還要多。“2023年度和今年一季度,福斯特的市占率在穩步提升,意味著有些產能已經被出清了。”福斯特董事長林建華說。
“提防”下的破局
整個鏈條都在盯著光伏組件這塊最核心的戰場,這決定了每個環節能否漲價。但光伏組件價格已經擊穿成本線,競爭看上去卻還沒有停止。
剛剛公布的中國華能集團15GW(吉瓦,功率單位)光伏組件集采招標信息中,有企業報出了0.655元/W的最低價,平均報價在0.709元/W,跟上月底相比又低了0.3元/W。按最終采購數量的13.5GW計算,中標企業在這個項目上少賺了40億元。而上半年盈利最多的晶科能源,凈利潤才只有12億元。
各家龍頭企業依然在相互“提防”,“A企業今天降價,B企業第二天上午就會降得更低,C企業第二天下午會比B企業還低,D企業等所有人都降完了,它還會再往下降,最后形成惡性循環。”某公司光伏組件銷售人員告訴《中國企業家》。
每家公司都會為了避免客戶毀約,“自動”降價,從而實現出貨,以保證自己的生產排產。
而且三季度是組件出貨的高峰期,約占全年總出貨量的三分之一。在上半年各家出貨均和年度指標有較大差距的情況下,企業也只能硬著頭皮跟進價格戰。
行業共識是,能打破這個困境的變量只能是客戶,即行業里號稱“五大六小”的11家發電集團。
8月底,中國光伏行業協會召開“光伏電站建設招投標價格機制座談會”,光伏組件企業和發電企業一同坐下來討論導致組件價格持續下跌的“最低價中標”問題。
“大家都不希望‘最低價中標’,既傷害中標的制造企業,又會讓一些企業鋌而走險,甚至供劣質貨。發電集團當然希望能在25年的長周期內實現更高的發電收益,但是也要通盤考慮行業的整體發展。”有參與座談會的專家告訴記者。
現在發電集團的招標中,已經逐步提高了非價格招標條件的占比。比如前述華能集團的招標中,將幾條技術路線的組件產品分開進行招投標,這一定程度上鼓勵企業多在新技術研發上投入資金。
國家能源集團的招標中,采取先對“技術+商務”部分進行評分,再公開價格得分的兩步制方法,相對合理地控制招投標價格。
分布式光伏業主在經歷了“野蠻式”增長之后,也逐漸傾向于前期投資成本更高,但發電收益更好的產品。“之前的開發商不負責運營,干一票就跑了,當然什么價格低選擇什么。負責運營之后就會偏好全生命周期發電更優的產品。”上述專家稱。
9月2日,在隆基綠能2024半年度業績說明會上,鐘寶申被問到光伏行業價格何時出現拐點,他略顯“模糊”地回答道:“目前各環節都處于低位,未來在價格方向應該是向上的,但是什么時點不好說,因為要看整體的供需關系,也要看企業的競爭關系。”
誰都在等,但連行業大佬都不知道還要等多久。
責任編輯: 李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