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是北京城市副中心最鮮明的底色,更是北京城市副中心生機勃發的最好標志。近日,北京城市副中心黨工委委員、管委會副主任、副中心工程辦臨時黨委書記、主任陳曉峰表示,通州區聚焦創新驅動,引領綠色發展。全面貫徹執行綠色建筑標準,率先開展“綠色建筑+”示范場景建設。
陳曉峰介紹,作為亞洲最大的地下綜合交通樞紐,城市副中心交通樞紐工程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著。該項目將首次使用深層地熱換熱技術,大大提升能效,節約成本。20口深度超過2700米的深井將實現地下熱能交換,這也是全市規模最大的深層地熱項目。“前期研究工作已經完成,目前正在辦理項目立項,今年將實現開工,預計明年下半年投入使用。”陳曉峰說。
此外,淺層地源熱泵技術在城市副中心應用較為廣泛,城市副中心在三大建筑采取淺層地熱覆蓋的面積達60萬平方米,含英園淺層地熱覆蓋的面積達90萬平方米,北投大廈淺層地熱覆蓋的面積達11萬平方米,行政辦公區淺層地熱覆蓋的面積達260萬平方米……目前,北京城市副中心可再生能源利用率已達60%。
2023年11月,北京市發展改革委等十部門聯合印發《關于全面推進新能源供熱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提出推進新能源供熱高質量發展的工作措施和鼓勵支持政策。根據發展目標,到2025年,全市新能源供熱面積達到1.45億平方米左右,新能源供熱面積占全市供熱面積比重達到10%以上;到2030年,新能源供熱面積達到2億平方米左右,新能源供熱面積占全市供熱面積比重達到15%以上。推動新能源供熱項目高標準規劃、高質量建設、高比例應用、高水平管理。
北京市新能源供熱資源儲量豐富,地熱及再生水(污水)資源可滿足供熱面積14.4億平方米,其中再生水(污水)余熱可供熱面積0.6億平方米、淺層地熱能8.4億平方米、中深層地熱能5.4億平方米,推動新能源規模化發展具備良好資源條件。截至2022年底,全市新能源供熱面積累計達到1.06億平方米,占全市供熱面積的8.5%。每年可替代燃氣約8億立方米,減少二氧化碳排放170萬噸,節能減排效果顯著。
責任編輯: 李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