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7月28日電 位于屏東恒春的臺灣第三核能發電廠(簡稱核三廠)1號機歷經40年運轉后于27日停機,退出供電行列,正式進入除役階段。島內各界普遍擔憂,少了核電這個基載電力后,臺灣將陷入供電不穩、電價更貴、減碳更難的困境。
數據顯示,2023年核能發電在全臺電力占比為6.3%,隨著核三廠1號機停機,核電比重將降至約3%。核三廠2號機運轉執照也將在明年5月到期,如按時除役,屆時臺灣核電將歸零。
《聯合報》28日發表社論指出,全球正重新擁抱核能,將核能視為穩定供電與電價和減少碳排的合理選項。核三廠2號機明年除役后,民進黨的反核“神主牌”算是完成最后一里路,但留給臺灣的卻是供電不穩、電價走升與碳排難降的三個爛攤子。
臺灣《遠見》雜志近日公布“臺灣能源轉型大調查”顯示,有91.8%民眾表示擔心核三廠1號機除役后出現缺電危機,當中有73%的民眾表示非常擔心。臺灣未來若出現缺電危機,91.3%的民眾認為是當局政策規劃有問題。
臺電表示,核三廠1號機停止供電后,已準備110萬千瓦的豐德3號燃氣新機組接替,目前雖在測試,不過已滿載發電。預計7月份的日尖峰備轉容量率維持10%,夜尖峰7%。
新竹清華大學工程與系統科學系教授葉宗洸指出,臺當局日前公布“臺灣電力資源供需報告”,強調未來5年的“年度”夜間備用容量率均可維持在8%以上。沒想到,近1個月已出現3次以上低于該數值的“實時”夜間備轉容量率,最低僅5%不到。眼前的現實是,夜間供電不斷吃緊幾已成今夏常態,核三廠1號機停轉后,停電風險隨之大增。
今年7月以來,臺北、高雄、桃園、臺南等多地頻發無預警跳電。其中,金門9日發生全島大停電,交通信號燈癱瘓,室內照明、空調也停擺。當天凌晨,桃園機場也發生停電,航班信息無法顯示。《遠見》雜志的民調顯示,有84.5%的民眾認為臺灣已有缺電問題。
核三廠兩部機組陸續除役后,臺電將以天然氣及再生能源發電填補缺口,也引發島內民眾擔心發電成本上升導致電價再漲、火力發電增加導致空氣污染加劇等問題。
臺灣《經濟日報》近日發表社論對電價上漲表示擔憂。社論指出,未來電價走勢,取決于如何選擇不同發電組合,所導致對電力供給量及成本的影響。目前臺電自行使用核能、燃煤及天然氣的每度發電成本分別為1.12元(新臺幣,下同)、2.73元及3.04元,但臺電外購光電及風力發電的每度成本則分別為4.88元及6.59元。核能的低成本高效能十分明顯,但這項評估并未充分呈現。
該社論指出,臺電以天然氣及再生能源發電填補核電缺口,不過核電“設備利用率”高于這兩種發電方式,而每度發電成本則相對較低。因此,臺電未來必須大幅增加核能之外的發電裝置容量,因而每度發電成本也會大幅增加,故有必要再大幅調高電價。
民眾黨民意代表張啟楷表示,核三廠作為低碳排放的能源來源,對減少臺灣碳排放做出了重要貢獻。相比燃煤和燃氣發電,核能發電在碳排放方面具有顯著優勢。核三廠1號機40年間共發2780億度低碳的電力,相當于35.6萬座大安森林公園的碳吸附量。
他呼吁,應秉持理性、科學、務實的精神看待核電,對比全球多地已經陸續將核電視為未來電力組成的重要選項,民進黨當局應檢討“非核家園”政策,為臺灣未來產業的競爭力做最好打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