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從西藏自治區科學技術廳獲悉,近期,在西藏自治區科學技術廳重大專項支持下,山南澤當防護林的人工林碳匯監測點成功啟用,成為西藏首個人工林碳匯監測示范基地。
山南澤當防護林于20世紀90年代開始建設,分布于雅魯藏布江中游兩岸。北京楊、青楊、柳樹等樹種,在河灘的黃沙里扎根繁茂,成為雅魯藏布江中游一道亮麗的風景線,是當地老百姓抵御風沙的一道“生態屏障”。
在逶迤數百公里的人工林中,中國科學院成都山地災害與環境研究所的科研人員,通過調研后選擇了山南市乃東區澤當街道的一處防護林開展長期監測。科研團隊采用了國際先進的渦度相關技術,以每秒10次的頻率對方圓兩公里的人工林進行測定,捕捉三維風速和大氣二氧化碳濃度,并實時記錄人工林碳匯狀態,同時監測地下剖面二氧化碳濃度。
據介紹,以山南澤當人工林碳匯監測點為代表的“西藏碳匯觀測網絡”將長期運行,中國科學院成都山地災害與環境研究所的科研團隊也將繼續圍繞碳匯測定和提升開展工作,持續服務于西藏生態系統碳匯精準量化和優化。目前,科研團隊正針對人工林的雌雄配比和草地恢復時空優化等開展系統研究,研發林草碳匯提升方案。
責任編輯: 李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