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精品厂,91久久久久久熟女,国产乱老熟视频胖女人,91麻豆精品国产自产精品观看

關于我們 | English | 網站地圖

牢牢掌握綠色能源話語權

2024-01-08 10:55:22 中國能源網   作者: 韓寶池  
隨著“碳達峰”日期的臨近,國際社會在綠色能源賽道“八仙過海,各顯其能 ”,通過制定標準、技術壟斷、以及綠色能源產業鏈的率先實證,來爭奪對于綠色能源的話語權,比如目前比較有代表性日本的“氫氨路線”:日本經濟產業省(METI)開始推廣更新的氨燃料路線圖,重點關注氨在火力發電廠和作為航運燃料的使用。日本受制于國內資源的限制,一直在致力于發展可替代傳統化石能源的能源載體。日本氫氨工業體系的技術發展,不僅是為了滿足本國能源依賴、低碳發展的需求,同樣是為了技術輸出和原料輸出進行儲備。另外比較突出的是歐盟的“綠色甲醇路線”,也是基于本土的資源性而提出的。這些技術路線都是以應用為牽引,通過對應用設施的投資形成影響力,進而確定符合自己要求的產品技術標準,并因此掌控相關領域話語權。僅以歐盟標準體系的綠色甲醇為例,其認可的綠色甲醇路線主要有兩種——生物質甲醇和電制甲醇,規定其中的碳源必須是綠色的,也就是“植物碳”或者“空氣碳”。國際航運巨頭馬士基更是在全球尋求“綠色甲醇”供應商,巨額訂單疊加優厚的價格,掀起一股采購熱潮,影響很大。
 
按照馬士基計劃,預計到2025年需要50萬噸綠色甲醇,到2030年需要500萬噸,2040年需要2000萬噸。而整個供應鏈各環節都要是綠色的,尤其是碳源,是成為馬士基供應商選擇的首選要求,所以歐盟的要求非常苛刻。
 
盡管馬士基的舉措推動了“綠色甲醇”的相關投資,具有積極的一面,但從現實情況看這個要求并不全面,因為西方發達國家集中排放二氧化碳的工業過程已經很少,所以他們要求從空氣里捕集二氧化碳;另外生物質是捕獲空氣二氧化碳長出來的物質,燃燒的時候二氧化碳又排出去了,所以生物質是“零碳燃料”或“碳中和燃料”,因為歐洲和北美生物質資源豐富,實際上是“資源依賴”。現實是中國等發展中國家現在有大量的高濃度二氧化碳正在排放,這是我們“減排”的工作重點,所以歐盟所提的綠色甲醇標準更適合于歐洲,沒有考慮包括中國在內的發展中國家的具體情況,因此從全球減排角度看這個標準并不具備普遍性。
 
從甲醇消費量看,2022年全球甲醇消費量近1億噸,同年中國甲醇消費量為8000多萬噸,占比超過80%;歐洲甲醇消費量為852.16萬噸,占比不足7%。從這個消費比例可以看出,中國是甲醇消費大戶,擁有成熟的產業鏈,在綠色甲醇生產和替代賽道上,應該主動出擊,積極參與國際綠色能源標準的制定,掌握綠色能源話語權。
 
事實上,按照歐盟標準的綠色甲醇可持續供應面臨巨大挑戰。據測算,1艘中歐航線16000TEU集裝箱船若全程100%使用綠色甲醇燃料,年消耗量約5萬噸。截止到2023年底全球甲醇雙燃料船舶訂單超過120艘,如果全部采用歐盟標準綠色甲醇燃料,年消耗量至少600萬噸。這還不包括其他行業對于綠色甲醇的需求。然而當前全球生物甲醇產量不到總產量1%,供應缺口巨大。事實上,包括綠色甲醇、綠氨、生物LNG在內的所有綠色燃料都面臨擴大產能的難題,綠色燃料的規模化推廣存在障礙。今后5-10年中,回歸碳中和的本質、以尋找符合巴黎氣候條約的“碳中和燃料”為突破口,形成具有普遍指導意義的“碳中和燃料”標準,并開展大規模生產,以及提供應用便利性,尤為關鍵。
 
甲醇在我國的應用已經有四十多年的歷史,相關基礎設施累計投入上萬億,圍繞甲醇的制、儲、運、用,在制度建設以及應用管理等方面已經形成了完整的體系,在我國的經濟建設過程中發揮著獨一無二的作用。隨著雙碳目標的實施,甲醇的制備過程逐漸走向“清潔化”,通過完全技術自主的“液態陽光工程”碳中和技術,將綠氫與通過碳捕集獲得的二氧化碳經過催化重整產生“碳中和燃料”綠色甲醇,為規模化綠色能源應用、實現雙碳目標,提供了具備中國特色的解決方案。從“液態陽光工程”技術過程可以看出,其實質是“碳中和”過程,特點是“用碳不增碳,用氫不見氫”,是“負碳技術 ”,是符合巴黎氣候協定以及我國實際情況的“中國方案”,與歐盟苛刻的綠色甲醇標準對比,“液態陽光”碳中和技術更具有現實意義,對于世界發展中國家減排具有指導意義,也必將對我國如期實現“雙碳目標”起到極大的推動作用。  
 
相比于國外,國內的綠色甲醇在產能和消納能力上具有較大優勢,有利于產業發展。國家也出臺了相關政策,將甲醇產業納入戰略性新興產業,通過產業政策引導,推動甲醇產業向高端化、精細化、綠色化方向發展,推動甲醇燃料在交通運輸、工業燃燒等領域的推廣。此外,出臺政策鼓勵甲醇制烯烴、甲醇制氫等技術的研發和應用,拓展甲醇的應用領域。總體來看,盡管目前國內已有多個綠氫制甲醇項目簽約、開工和投產,但因受經濟性制約,實際產量有限,遠遠滿足不了市場需求,還需要加大力度,推動綠色甲醇產業健康發展。
 
一、發揮“碳金融”作用,形成“杠桿效應”  
 
首先是制定合理補貼機制。歐洲綠色甲醇推進比較快,一個主要原因是補貼機制精準,直接補貼綠色甲醇(或綠氨)與化工甲醇之間的差價,引導甲醇產能向綠色甲醇轉移。其次是“碳稅”調節機制,歐洲碳稅價格每噸90多歐元,折合人民幣超過700多元,這個價格幅度對于制氫成本降低作用有限,但對于引導通過綠氫替代、完善“碳指標交易”、實現“碳排放”降低具有很強的推動作用。另外歐洲公布到2026年正式對中國實施邊境碳稅,屆時我國出口歐洲產品將平均上浮30%的關稅,這是真正的“綠色關稅壁壘”。面對現實,不能不看到,歐盟的“綠色標準”、“碳稅”、“碳足跡”三板斧對于世界綠色能源格局的影響很大,需要我們積極應對,發揮“碳金融”作用,通過“金融杠桿”撬動投資及市場積極性,有效出招,早做準備,實現環保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結合。 
 
二、推動規模化、連續性生產模式 
 
目前,國內開展的各類綠氫及甲醇項目主要聚焦在以風電、光伏等可再生能源為基礎,在有限范圍內進行綠氫生產,難以形成規模,同時受制于可再生電力的間歇性特點,不能連續性生產,進而影響下游的“可及性利用”,因此就難以形成規模化的市場格局。其根本原因就在于無論是風電還是光伏,都需要占用大量土地資源,綠色電力供應波動性弱點突出,同時由于設備生命周期問題,未來還面臨著這些裝備的固廢處理等一系列問題。
 
目前法國正在推動核電制氫運動,要求歐盟在其可再生能源規則中承認核能產生的低碳氫。來自法國、波蘭、捷克和其他六個歐盟國家的部長致函歐盟委員會,敦促其擴大可再生能源方面的目標,包括從核能生產氫氣。這一舉措開辟了綠色制氫的新的手段。毋庸置疑,我國核電技術無論是從規模還是先進性在世界領域均占據領先地位,依托“零碳能源”核電,可以解決電力的連續性供應問題,可以實現連續性生產;同時依托核電資源的充沛,能夠滿足規模化綠氫生產用電需求,實現規模化的連續性產能,為下游工業化連續性應用提供了資源條件。同時可以充分利用海洋資源,通過海水淡化獲得制氫用水,以及開展海上風電場建設等。 
 
三、開展全產業鏈、一體化項目模式       
 
緑氫生產的主要成本是電力,如果產品線到綠氫為最終產品的話,則電價對于綠氫成本的影響是剛性的,這也是國內綠氫成本一直高企不下的主要原因。如果以綠氫為基礎,開展“氫基衍生品”深加工,則制氫電力的邊際效益將極大彌補純制氫成本。通過產品線的延伸,實現綜合效益的提升,攤薄制氫成本,從而降低緑氫價格達至滿足用戶可接受水平,這樣就能夠實現產、用良性循環,帶動整個綠色能源產業的健康發展。
 
規模化的產品線對于運輸提出了挑戰,因為要解決后路問題,因此,海陸運輸的便利性是實現規模化生產的必要條件。
 
四 、推進技術創新、掌握綠色能源話語權
 
規模化的緑氫生產,需要與之相配套的技術手段和物質基礎,需要打通制、儲、運、用全產業鏈條,盡管有難度,但卻是實現氫能社會的必由之路。目前國內綠氫項目總體呈現布局分散、規模不大的格局,不利于集中突破全產業鏈的技術壁壘和障礙。無疑,項目規模集中、產業鏈健全,可以集中各方力量開展科研攻關,打破規模化生產的壁壘,掃清規模化應用的障礙,實現綠氫及其衍生品應用的“安全、可及、經濟”,形成一系列專利技術和自主知識產權、規范、標準等,指導整體產業發展,便于復制推廣應用,推動整個綠色產業的健康長足發展,為我國氫能社會建設提供有利技術保障。
 
五、強化“碳中和燃料”概念,回歸碳中和本質     
 
無論是核電還是“液態陽光工程”,在技術上我國擁有完全自主權,是掌握在自己手里的“金剛鉆”。目前國際社會無論是“氫氨路線”,還是強化“綠色碳”的“綠色甲醇路線”,實際上就是要掌握綠色能源“話語權”,這種狀況對于我國這樣一個能源大國極其不利。
 
事實上無論哪一種技術路線本質上都是“碳中和”的一種存在形式。我國擁有巨大的綠色能源生產能力,也擁有龐大的終端應用市場,綠色能源技術創新應該立足國情,牢牢掌握綠色能源“話語權”,在緑色燃料定義、生產技術及應用標準方面,拿出符合我國實際的“中國方案”,占據國際綠色能源領域制高點,這是能源安全的需要,也是強國之路的必然選擇。
 
“碳中和燃料”在范圍上比“綠色碳”更廣泛。通過核電參與的多能互補配電方式與“液態陽光”碳中和技術組合,規模化生產“碳中和燃料”綠色甲醇,通過全產業鏈一體化模式的創新示范,形成一整套碳中和燃料技術規范及標準,更易推廣,在國際社會也更具有普遍指導意義。
 
根據國際可再生能源署發布《創新展望:可再生甲醇》 的研究報告,預計到2025年,全球甲醇年產量預計將從目前的1億噸增長到1.2億噸,2050年達到5億噸,其中綠色甲醇產量將達到2.5億噸、生物甲醇1.35億噸,傳統甲醇1.15億噸。以此推算,要生產2.5億噸綠色甲醇,將需要約3.5億噸二氧化碳和4800萬噸氫氣,需要建設約 200?多條百萬噸級以上的甲醇生產線,綠色甲醇行業具有極大的市場空間。
 
依托“液態陽光工程”技術,以“碳中和”技術做引領,圍繞“碳中和燃料”綠色甲醇生產,采取核電參與的“多能互補、規模化、一體化全產業鏈”生產模式,是實現綠色能源供給的一個高效途徑,同時可以為我國在世界低碳減排領域創建“碳中和燃料”技術標準及認證體系、為“碳中和燃料”生產及應用提供系列準則和規范、實現技術瓶頸突破,提供有效的創新平臺。
 
相信隨著各項政策和機制的完善,我國將會在國際社會減排領域獲得越來越多的話語權,以綠色甲醇為代表的“碳中和燃料”的規模化生產及應用,也會逐漸體現出良好的社會效益、環保效益、經濟效益,為實現總書記提出的“雙碳目標”保駕護航,為國家綠色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技術及物質支撐,打造我國引領世界綠色經濟發展的新引擎。 
 
作者簡介:韓寶池
 
大連市氫能協會特聘專家
 
深圳氫醇創新研究院學術委員會專家
 
世界低碳城市聯盟特聘專家



責任編輯: 江曉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