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5日凌晨1時30分,六七級的寒風裹挾著毛烏素沙地的揚沙席卷整個蘇里格氣區,最低氣溫達到零下11攝氏度。長慶油田第三采氣廠蘇里格第二天然氣處理廠運行三隊隊長王凌剛一出門,呼出的熱氣就瞬間凝結成白霧,風沙倏地迷了眼……“這種惡劣天氣給我們的夜間巡查帶來了不少困難。”王凌說。
記者緊跟著王凌走進蘇里格氣田最大的天然氣處理廠——長慶油田第三采氣廠蘇里格第二天然氣處理廠的“神經中樞”中控室,他馬上調整了當晚值班人員,將以往的2個人值守改為4人值守:一人密切關注視頻監控系統,一人負責生產運行系統,一人緊盯集配氣裝置,還有一人是技術員。
當班技術員陳波每隔2個小時就跟著運行隊隊員到現場巡檢一次。“23時30分,啟動2號水源井;凌晨1時,停2號水源井,啟動1號生活污水泵……”生產記事表里,干凈利落的仿宋字顯示著壓力、溫度、流量等各種數據。
走出中控室,記者又跟隨王凌一起前往一樓的值班室。此時,值班室不見一人。“今晚天氣特殊,又是冬供期間,大家都去現場了。”王凌說。
“中控,中控,麻煩看一下集配氣區的進出口壓力。”王凌的對講機里突然傳來急促的聲音,同時還有呼呼的風聲。“由于室外氣溫過低,巡檢時需要和實時數據對比確認,避免凍堵。”王凌一邊說,一邊趕往現場。
在配氣區管廊角落里,負責集氣、配氣區域的值班員工朱瑞春,頂著寒風在巡檢點與中控室的同事核對著數據。
50米開外的壓縮機房里,壓縮機的轟鳴聲和屋外的狂風聲交織在一起。值班員工謝林已查看完所有啟動的壓縮機面板。雖然裝置和壓縮機尚未滿負荷運行,但惡劣的天氣易影響整套設備的正常運行。只有一遍遍反復核查數據,確定無跑冒滴漏,謝林才稍感安心。
在不遠處的甲醇回收裝置前,兩個移動的人影引起了記者的注意。
“夜里氣溫低,巡檢時要特別注意設備進出口的保溫是否到位、電伴熱帶的工作是否正常,不能因為這些小問題影響生產的大環節。”陳波一邊打著手電筒,一點點查看燈光照不到的區域;一邊給員工李論強調著冬季巡檢的注意事項和現場調甲醇時易出現的問題,生怕有漏掉的地方。
此時已是凌晨3時,氣溫降到零下12攝氏度。王凌借著手電的光,仔細查看了3套脫烴脫水裝置的壓力表數據,又摸了摸管路的保溫層和旁邊的電伴熱帶。在確定管路包裹嚴密、電伴熱帶正常運行后,他搓了搓手,拉了拉臉上被凍得硬邦邦的口罩,走向下一個巡檢點。
“在這些管線里‘奔跑’的是天然氣,也是千家萬戶的‘溫暖’。”王凌說。
蘇里格氣田是中國陸上最大整裝特低滲透氣田,也是長慶油田天然氣增儲上產的主戰場。作為保障京津地區、內蒙古周邊城市天然氣需求的主力氣源,蘇里格氣田管網已覆蓋北京、天津等40多個城市,惠及人口超過2.5億。2001年開發至今,蘇里格氣田累計生產天然氣超3000億立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