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武威市地處我國第四大沙漠騰格里沙漠邊緣,從市區向沙漠一路行進,路邊的植被逐漸減少,車輛像一葉扁舟,駛入了黃色的沙海。
一片錯落起伏的沙丘前,赫然佇立著整齊排列的光伏板,這里是甘肅省武威市涼州區一處20萬千瓦光伏治沙項目建設一線現場。
甘肅省武威市涼州區20萬千瓦光伏治沙項目航拍。(圖片來源:中國電建水電七局)
光伏治沙是指通過光伏板上太陽能發電,板下撒播沙生植物,達到既投產新能源,又治理沙漠的雙重功效,兼具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
“這個項目占地面積將近6500畝,項目建設者不僅要克服沙漠環境,冬季還要在零下20攝氏度的凍土環境里完成每月1.52萬根樁的任務。”項目技術負責人肖鏵說。
項目建設方中國電建水電七局在涼州區光伏治沙項目大膽嘗試、科學探索,成立了植被協同固沙生態修復技術及示范科研項目團隊,與成都理工大學地質災害防治與地質環境保護國家重點實驗團隊合作,全力為光伏治沙區植被恢復提供技術支撐。
肖鏵告訴記者,一排排2米多高的光伏電板相當于高立式沙障,當風沙流通過光伏板時,風速顯著降低,風沙流的挾沙能力被大大削弱。同時,在光伏方陣外圍布設草方格沙障,按照2公斤/畝的標準撒播沙生植物,配合灌溉,形成外圍防風固沙林、光伏場內固沙區的有效固沙形態。
這是光伏方陣外圍布設的草方格沙障。(圖片來源:中國電建水電七局)
“沙漠里極度缺水,光伏板下栽種植物難度很大。”肖鏵感嘆道,僅僅是植物類型的選擇就費了很大一番功夫,既要考慮耗水量低、存活率高、固沙效果好,又要兼顧植物高度適宜,不能影響陽光對光伏板的照射。
科研團隊經過場址區域類型及周邊植被調查,并根據植物的適應性、耐旱性、造林難度、生態經濟價值等,選定了灌、草結合的方式,采用沙米、沙蒿1:1混播的形式,對固沙區和造林區進行撒播,同時采用地埋式蓄水桶配合“水罐車+人工澆灌”的灌溉方法,保障植物前期存活率。
工人正在對施工區進行場平。(圖片來源:中國電建水電七局)
記者采訪了解到,目前,光伏組件已全部完成安裝,光伏區外圍布設草方格沙障并播撒草籽形成固沙區。從高空俯瞰,一排排光伏板在綿延不斷的騰格里沙漠里熠熠發光;在地上細看,黃沙里已生出了絲絲綠芽。
“明年春天這些植被就能長大了。”肖鏵說,植物的生長可大大提高地表抗風蝕能力,減少風流沙對光伏板基礎的侵蝕和沙塵對光伏元件的危害,光伏板在遮陰、防風的同時,吸收了一部分太陽能并且有集雨功能,能達到降溫和補充土壤水分的效果。
據了解,該項目預計今年底并網發電,建成投運后,年平均上網電量將達到4億多千瓦時,可節約標準煤12.35萬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37.15萬噸。
近年來,在“雙碳”目標引領下,甘肅省已成為西部重要的新能源基地和新能源裝備制造業基地之一,清潔能源開發和生態環境治理結合的效果日益顯著。據全國第六次荒漠化和沙化監測結果顯示,甘肅荒漠化和沙化土地分別減少2627平方公里和1045平方公里。
責任編輯: 李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