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能源署(IEA)執行董事法提赫•比羅爾表示,國際能源署下調了到2030年實現凈零情景所需的清潔氫的數量,但該機構仍預計,世界無法生產足夠的氫,以使2050年的氣溫保持在1.5°C以下
國際能源署(IEA)在其最新的《世界能源展望-World Energy Outlook》中降低了對短期內全球將需要多少清潔氫的估計,在達到凈零的情況下,并將全球變暖保持在1.5°C以下。
盡管在凈零情景下,到2050年對低碳氫需求的預測一直保持在4.5億噸,但國際能源署已將這一路徑的預測量從之前的《2022年世界能源展望》中的9000萬噸下調至6900萬噸。
在行業排放不斷上升的情況下,國際能源署對用清潔氫取代化石氫的努力不足發出了警告。重新評估的一個原因是,直接電氣化技術開始成熟,減少了某些行業對氫的脫碳需求。
例如,國際能源署(IEA)最新的凈零情景是,到2050年,公路運輸對“(目前)正在開發的技術的依賴將減少約10個百分點”,部分原因是“氫燃料電池電動重型汽車的份額將減少”,因為電池電動卡車取得了進步。
此外,該機構在其幫助供暖脫碳的政策清單中包括“建筑能源規范、供暖強度標準、碳定價、采用熱泵和清潔技術的激勵措施,以及禁止銷售新的化石燃料設備”,但沒有具體提到氫。
然而,國際能源署確實預測,到2030年,在凈零情景中,電力將占氫需求的很大一部分,主要是為了為日益占主導地位的可再生能源電網提供額外的靈活性,其他技術,如核能、水電和電池,以及需求側響應策略也在發揮作用。
該機構預計,到2030年,在其凈零情景中,使用的清潔氫的最大比例(2200萬噸)將用于電力行業的需求,而工業將僅使用2000萬噸。
然而,根據IEA的模型,到2050年,雖然用于發電的氫氣份額將增加到近7500萬噸,但大多數氫氣將直接用作運輸燃料或作為電子燃料的原料。
雖然對2030年凈零情景所需氫氣量的重新估計略微降低了到本世紀初清潔氫氣供應的絕對規模的風險,但目前的待建項目可能不足以滿足國際能源署凈零情景的短期目標-即使每個設施都建成。
該機構預計,到2030年,將有400GW的電解氫項目和4億噸的二氧化碳捕集能力開始運營,這“可能會達到宣布承諾情景(APS)的目標”,該情景模擬了各國政府按時實現其目標(包括國家和地區凈零承諾)所需的能源系統。
然而,到2030年,APS僅計劃生產約2500萬噸清潔氫氣,約為IEA計劃到2050年保持凈零排放所需量的三分之一。
其中,約680萬噸氫氣被用作運輸燃料的原料,340萬噸用于直接為運輸提供動力,600萬噸氫氣預計用于工業,450萬噸用于發電。
與此同時,根據政府能源政策的實際方向,該機構的情景預測,到下一個十年開始,低碳氫產量僅為700萬噸,主要用于取代煉油和氨生產中基于化石原料的灰色氫氣。
國際能源署強調,綠色氫項目的發展前景在短期內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特別是由于供應鏈的限制。
例如,盡管該機構指出,現有的電解槽制造能力約為14GW——其中一半在中國,主要服務于國內市場——但到2022年,實際產量僅為1GW,因為項目開發商“不愿以當前價格承諾電解槽采購合同,而目前的價格因通貨膨脹而上漲”。
隨著天然氣成本的下降,綠色氫相對于傳統燃料的溢價有所上升,國際能源署表示,這“刺激了價值鏈上參與者之間為保持利潤率而展開的競爭”。
國際能源署警告說:“如果沒有機會快速安裝大規模系統并投入商業使用,制造商就無法積累足夠的運行時間來提供行業標準的性能保證,從而加劇了最有效設計的風險并增加了成本。”
它補充說,在所有情景下預測的氫氣量“都是基于這一周期的中斷,以及制造業投資、低排放制氫項目和需求創造的更好協調”。
國際能源署還在繼續修改其對2050年凈零排放世界中化石天然氣使用量的估計,該預測是基于清潔制氫的原料。
就在兩年前,其《2021年世界能源展望》預計,到2050年,在凈零情景下,天然氣消費量將降至1.75萬億立方米,而最新報告預測,到2050年,天然氣消費量將降至9200億立方米,主要原因是“使用CCUS的天然氣產氫量預計將下降,現在預計電解制氫將發揮更大的作用”。
國際能源署繼續認為,到2050年,全球氫氣交易市場將出現,其APS預測歐盟、日本和韓國將成為凈進口國,而中東、拉丁美洲、澳大利亞、北非、美國和加拿大預計將成為凈出口國。中國有望實現氫的自給自足,生產與國內消耗一樣多的氫。
然而,該機構警告說,各國政府將需要建立“跨境兼容的明確政策框架”,以促進協調和及時的投資。
(素材來自:IEA 全球氫能網、新能源網綜合)
責任編輯: 李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