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日,以“破解萬億氫能產業,突圍儲運核心技術”為主題的中氫源安技術交流會(華理站)在華東理工大學成功舉辦,分享國內外氫能產業發展現狀及氫儲運核心技術。
華東理工大學化工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氫源安首席科學家李平博士,中氫源安首席營銷官劉旭、技術總監于飛博士,與每日經濟新聞、香橙會和氫啟未來網等多家媒體出席會議。
在交流會上,李平教授闡明了氫能的重要性:“氫作為清潔高效能源載體,被稱為‘21世紀終極能源’,是實現我國雙碳目標的重要途徑之一,也是國際公認加快能源轉型升級,培育經濟新增長點的重要戰略選擇。”
我國在國家層面日益重視和認可氫能戰略發展的重要性。2022年3月,國家發改委、能源局發布《氫能產業發展中長期規劃(2021-2035年)》,明確了氫能的戰略定位,并提出了氫能產業一系列發展目標。政策的重視和認可,也將推動氫能產業開啟新篇。在各種利好因素的加持下,預計到2025年,我國氫能產業產值將達到萬億規模。
氫風徐來,吹動全球能源產業顛覆性的變革。如今處于爆發前期的氫能產業,就如同一頭“巨獸”準備破殼而出。制氫、儲氫、運氫、用氫,產業鏈中的每一個環節都很重要,但真正制約氫能產業發展的“命門”,還在于氫能的高安全、低成本、大規模儲運。
中氫源安首席營銷官劉旭表示:“我國氫能在地理分布位置上供應與負荷呈逆向分布,氫氣資源‘西富東貧,北多南少’,而在需求上恰好相反,因此氫氣的儲運技術顯得至關重要。儲運氫環節難度大,這已經成為制約氫能行業發展的瓶頸。”
目前,以二芐基甲苯作為儲氫材料的有機液態儲氫技術已在多國落地應用,國內相關技術也正在興起。從技術原理來看,有機液儲放氫是借助某些烯烴、炔烴或芳香烴等有機液儲氫載體和氫的一對可逆反應來實現加氫和放氫。相比高壓氣態等其他氫氣儲運方式,這一技術路線具有安全性高、儲氫密度大、長時穩定性好等優點。
“我們對比了多種有機液體儲放氫介質材料,基于二芐基甲苯的儲放氫材料,在化學性質上屬于非危化品,無毒無害無腐蝕、不易燃不易爆,安全性有保證。此外,它們在經濟性上的優勢也十分明顯,二芐基甲苯本身是一種高穩定性的商用導熱油,生產技術成熟,價格低廉,這非常有利于二芐基甲苯儲氫材料的商業化應用。目前,我們利用自主開發的二芐基甲苯儲氫技術,已經成功實現了全氫二芐基甲苯(H18-DBT)的工業化生產,產品純度高達99%,這在我國是首次實現該含氫有機液的工業規模生產。”李平教授談到了選擇二芐基甲苯作為儲氫材料的原因。
中氫源安技術總監于飛博士進一步談到,有機液可以常溫常壓儲存,沸點高不易揮發,這使得它應用時安全、便捷、損耗少。同時,“利用有機液儲運氫的脫氫過程需要有兩個關鍵的要素:第一,一定要有催化劑存在的條件下,氫氣才能釋放出來;第二還要在合適的溫度下,含氫有機液才可以脫氫。所以,在有機液儲運氫的過程中相當于上了兩把安全鎖。”于飛博士說。
“脫氫催化劑一般會使用貴金屬作為活性成分,考慮到脫氫過程難度較大,因此最初設計制備催化劑的時候,采用的貴金屬用量較多,催化劑的原料成本就比較高。后來我們主攻降低貴金屬用量。現在我們研發的催化劑中貴金屬含量已降至上一代催化劑的10%,但在相同溫度下,新一代催化劑的脫氫速率反而提升了2倍以上。”擅長工業催化方面研究的李平教授透露催化劑的問題已經得到了有效解決。
有機液儲運氫技術使得氫能長時間、長距離、大規模的存儲和運輸成為了現實,是實現從制氫端到用氫端全產業鏈貫通的重要保障,也是促進氫能進入大規模、多領域、經濟高效應用階段的關鍵技術,擁有具大的發展潛力。
中氫源安積極踐行生態理念,立足于氫能儲運“卡脖子”問題,聚焦安全有機液儲運氫技術,結合自主開發的儲放氫工藝技術和設備,為優化能源結構,助力能源安全貢獻力量。
中氫源安技術交流會(華理站)首站取得圓滿成功,今后中氫源安將繼續開展更多氫能技術交流會,為推廣安全有機液儲運氫技術,提供清潔、可持續的氫能源解決方案起到表率作用。相信產業內更多的溝通與交流,也將為我國氫能產業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