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大灣區唯一兼具國家碳交易試點和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試點的雙試點機構,廣州碳排放權交易中心(廣碳所)深耕環境權益交易業務、綠色金融業務、碳中和業務領域,運用市場化手段推動綠色產業高質量發展。截至2023年8月初,廣碳所累計成交碳排放權29,827.58萬噸,累計成交金額67.89億元,累計成交量和累計成交金額均為全國各試點區域碳市場第一。二級市場碳配額現貨年交易量自2019年起超過同期歐洲能源交易所,于2020年超過同期韓國交易所,位居世界前列,是目前我國最大、最成熟、交易最活躍的區域碳排放權交易機構。
堅持“綠色”先行,市場化機制助推行業減排
電力、鋼鐵、石化、水泥、造紙、航空六大行業的高排放企業碳排放量占廣東省碳排放總量約70%。通過參與碳交易,在碳市場控排企業2019年和2013年企業邊界一致的前提下,碳交易的電力、水泥、鋼鐵、石化控排企業排放量實現了絕對量減排,減排幅度達12.3%,有效減緩了第二產業排放總量的上升。碳交易機制的實施對落后產能造成更大的成本壓力,推動落后企業逐步退出市場。自納入碳市場以來,已有66家落后企業關停、停產或降產至控排門檻以下,該類企業年排放量規模達1480萬噸。碳市場機制的實施有效促進廣東實現淘汰落后產能、節能減排的目標。。
強化“綠色”賦能,搭建“兩山”雙向轉換通道
廣碳所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堅持脫貧攻堅與生態保護并重,在加大貧困地區生態保護力度的同時,增加重點生態功能區的生態補償,不斷擴大碳市場的生態補償政策實施范圍,為粵東西北地區有勞動能力的貧困群眾開展護林、巡林等生態保護提供激勵和補償。2018年,在廣州市花都區的支持下,花都區梯面林場公益林碳普惠制項目實施,為實現生態保護和價值實現的良性循環提供了樣本,開啟了廣東碳普惠項目交易的序幕。
此后,廣碳所依托碳普惠制開展碳普惠項目開發和核算,逐步向貧困地區、少數民族地區、革命老區和原中央蘇區等地區傾斜,全面開展廣東省碳普惠制核證減排量(PHCER)交易,特別是以林業、分布式光伏為代表的碳普惠核證減排量,高于碳排放配額同期成交價,體現了社會對于PHCER公益性質的認可及參與鄉村振興的積極性,有效助力重點地區的鄉村振興。截至2023年6月30日,廣東碳市場PHCER累計成交量538.50萬噸,成交金額1.245億元;累計備案簽發碳普惠項目184個,簽發PHCER194.83萬噸。為項目業主創收4245.98萬元,為貧困村、蘇區老區、民族地區帶來直接經濟收益約2466.66萬元,為林業碳匯項目業主創收3924.98萬元。
厚植“綠色”資本,深耕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田”
落戶花都以來,廣碳所借助花都區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的戰略定位優勢,以花都區在廣州綠色金融政策理論研究、綠色金融產品創新和產業融合發展方面提供的政策支持和平臺資源為重要動力,充分發揮國家首批CCER交易機構、廣東省碳排放配額交易平臺、全國金融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綠色金融標準工作組創始成員單位、中國金融學會綠色金融專業委員會理事單位、粵港澳大灣區綠色金融聯盟牽頭發起單位等行業“引領者”角色,開創業內多個“首個”。
標準研究方面,參與制定涉及國際、國家、行業、地方和團體標準26項,參編中國首批綠色金融標準《金融機構環境信息披露指南》(JR/T 0227—2021)、《環境權益融資工具》(JR/T 0228—2021);牽頭制定中國首份碳金融領域國家行業標準《碳金融產品》標準(JR/T 0244—2022)是。政策研究方面,先后承接國家和省、市、區政府以及國際機構綠色要素政策機制研究近50項。智庫建設方面,作為全國首家交易所機構加入“生物多樣性金融伙伴關系(PBF)”,助力解決生物多樣性保護資金短缺、推動系統性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機制;組建大灣區首個碳金融創新實驗室平臺——廣州市粵港澳大灣區創新碳金融中心;首創啟動自然資源領域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平臺,搭建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轉化路徑和服務體系。產品創新方面,支持金融機構創新推出并成功落地多個行業全國首筆“碳賬戶”+“供應鏈金融”模式的“綠色碳鏈通”融資業務、廣東省首筆貸款利率掛鉤控排企業單位產值碳排放的信貸業務、廣東省首筆基于綠色(碳減排)票據認證機制的綠色票據貼現業務等各項創新產品。在市場化助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領域,推動廣東省首宗適用認購碳匯替代性生態修復模式民事公益訴訟案件在廣州落地。
乘風“綠色”機遇,培育經濟發展轉型新勢能
隨著國家碳達峰碳中和戰略目標的提出,大量有社會責任感的企業機構紛紛采取主動提出減排目標、采取減排措施,碳中和正在成為企業踐行社會責任的新風尚,碳中和綜合服務新興業態正快速形成。廣碳所率先把握先機,結合平臺資源優勢以及行業專業經驗,不斷延伸服務鏈條,創新推出“一站式”,“全流程”碳中和綜合服務業務模式,在碳核查、碳抵消、碳中和認定及信息披露等環節提供咨詢指導。
2021年以來,為社會各界自愿碳中和行動進行碳中和認證服務超過150筆,協助通過自愿碳市場抵消碳排放量近8萬噸,為區域創建“首個零碳網點”、“首個零碳會議”、“首個零碳工廠”等提供有益支持。2023年4月,獨家研發并上線全國首個綜合碳賬戶管理平臺——讀碳,通過數字化賦能創新,建立以碳賬戶為核心,碳中和服務為拓展的數字化碳數據管理領域的重要嘗試,為我國健全碳核算體系作出有益實踐。構建“專業培訓+公益科普”的雙線能力建設模式,為各行各業培養培訓“雙碳”領域人才超10000人,為碳市場注入動力,凝聚社會綠色發展共識。
擴大“綠色”朋友圈,加快打造內引外聯示范窗口
十四五以來,廣碳所以廣東省“十四五”規劃“深化碳交易試點,積極推動形成粵港澳大灣區碳市場”為行動指南,持續開展“雙碳”領域國際交流與合作,積極推動粵港澳大灣區碳市場建設,探索廣東碳市場與港澳互聯互通,建設綠色低碳灣區,研究構建“一帶一路”國際交往新平臺。廣碳所先后與香港交易所、澳門低碳發展協會、中銀香港、中信證券、安永等機構簽訂戰略合作協議,參加香港、澳門環保展,與香港澳門機構開展合作交流。協助澳門推出澳門碳普惠機制,促成澳門加入由廣碳所聯合8家國家級試點碳排放權交易平臺共同啟動的“碳普惠共同機制”,推動粵澳碳普惠互認,打造區域合作的樣板。(中國日報社廣東記者站李文芳)
責任編輯: 李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