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精品厂,91久久久久久熟女,国产乱老熟视频胖女人,91麻豆精品国产自产精品观看

關于我們 | English | 網站地圖

吉林省工業領域碳達峰實施方案:統籌煤電發展和保供調峰

2023-08-14 10:26:32 吉林省工信廳

北極星電力網獲悉,近日,吉林省工信廳印發《吉林省工業領域碳達峰實施方案》,制定深度調整產業結構、深入推進節能降碳、積極推行綠色制造、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加快工業綠色低碳技術變革、主動推進工業領域數字化轉型等會重點任務,實施重點行業達峰行動的重大行動。

強化風險管控,完善煤炭供應體系和應急保障能力,統籌煤電發展和保供調峰,確保能源安全穩定供應和平穩過渡。加快石油天然氣消費升級,積極推動煉油產業結構調整,支持煉油企業采用先進工藝技術實施結構優化升級,提升煉化一體化水平,促進石油清潔高效利用。有序引導天然氣消費,持續推進“氣化吉林”惠民工程。

詳情如下:

吉林省工業領域碳達峰實施方案

為深入貫徹黨中央、國務院關于碳達峰碳中和決策部署,加快推進工業綠色低碳轉型,切實做好我省工業領域碳達峰工作,根據《工信部國家發改委生態環境部關于印發工業領域碳達峰實施方案的通知》《中共吉林省委吉林省人民政府關于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實施意見》和《吉林省人民政府關于印發吉林省碳達峰實施方案的通知》,結合相關規劃,制定本實施方案。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忠實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深入落實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碳達峰碳中和重要講話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按照省第十二次黨代會工作部署,立足新發展階段,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錨定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愿景,堅持系統觀念,統籌處理好工業發展和減排、整體和局部、長遠目標和短期目標、政府和市場的關系,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重點行業達峰為突破,著力構建綠色制造體系,提高資源能源利用效率,推動數字化智能化綠色化融合,擴大綠色低碳產品供給,加快制造業綠色低碳轉型和高質量發展。

(二)工作原則。

統籌謀劃,系統推進。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堅持全省一盤棋,全局統籌、戰略謀劃,將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愿景貫穿工業生產各方面和全過程,統籌推動各行業綠色低碳轉型。創新驅動,數字賦能。堅持把創新作為第一驅動力,強化技術創新和制度創新,推進重大低碳技術工藝裝備攻關,強化新一代信息技術在綠色低碳領域的創新應用,以數字化智能化賦能綠色化。政策引領,市場主導。堅持雙輪驅動,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健全以碳減排為導向的激勵約束機制,充分調動企業積極性,激發市場主體低碳轉型發展的內生動力。先立后破,安全降碳。強化底線思維,處理好降碳與能源安全、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的關系,著力化解各類風險隱患,確保安全降碳。

(三)總體目標。

“十四五”期間,產業結構與用能結構優化取得積極進展,能源資源利用效率大幅提升,建成一批綠色工廠、綠色供應鏈和綠色工業園區,推廣一批減排效果顯著的低碳零碳負碳技術工藝裝備產品,筑牢工業領域碳達峰基礎。到2025年,規模以上工業單位增加值能耗較2020年下降13.5%,單位工業增加值二氧化碳排放下降幅度大于全社會下降幅度,重點行業二氧化碳排放強度明顯下降。“十五五”期間,產業結構布局進一步優化,工業能耗強度、二氧化碳排放強度持續下降,努力達峰削峰,在實現工業領域碳達峰的基礎上強化碳中和能力,基本建立以高效、綠色、循環、低碳為重要特征的現代工業體系。確保工業領域二氧化碳排放在2030年前達峰。

二、重點任務

(四)深度調整產業結構。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堅決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項目盲目發展,大力發展綠色低碳產業。

1.構建有利于碳減排的產業布局。推動落實《產業發展與轉移指導目錄》,引導省內各地區立足資源稟賦、產業發展基礎和規劃,推動制造業有序轉移承接。落實石化產業規劃布局方案。引導有色金屬等行業產能向可再生能源富集、資源環境可承載地區有序轉移。鼓勵鋼鐵、有色金屬等行業原生與再生、冶煉與加工產業集群化發展。加快發展新能源、新裝備、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技術等新興產業。發展風電主機、發電機、葉片及光伏電池、組件等裝備制造業,支持重點企業提升核心創新能力,推動氫能裝備、氫燃料電池研制,打造新能源裝備產業鏈。(省發展改革委、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生態環境廳、省國資委、省能源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2.堅決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項目盲目發展。對高耗能高排放項目實行清單管理、分類處置、動態監控,建立長效管理機制,堅決淘汰不符合要求的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項目。進一步梳理排查在建高耗能高排放項目,對照能效標桿水平建設實施。科學穩妥推進擬建項目,嚴格項目審批,深入論證項目建設必要性、可行性,認真分析評估對本地能耗雙控、碳排放、產業高質量發展和環境質量的影響。強化存量項目監管,對能效低于本行業基準水平的項目,合理設置政策實施過渡期,引導企業有序開展節能降碳技術改造,提高生產運行能效,堅決依法依規淘汰落后產能、落后工藝、落后產品。(省發展改革委、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生態環境廳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3.優化重點行業產能規模。依據《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嚴格落實鋼鐵、水泥、平板玻璃等行業產能置換政策,加強重點行業產能過剩分析預警和窗口指導,加快化解過剩產能。嚴格執行節約能源法、環境保護法、產品質量法、安全生產法等法律法規和《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等有關產業政策規定,持續利用能耗、環保、安全、技術、質量等綜合標準依法依規推動落后產能退出。(省發展改革委、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生態環境廳、省市場監管廳、省能源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4.推動產業低碳協同示范。強化能源、鋼鐵、石化化工、建材、有色金屬等行業耦合發展,推動產業循環鏈接,實施鋼化聯產、煉化一體化。加強產業鏈跨地區協同布局,減少中間產品物流量。通過產能置換,提升裝備水平,開展鋼鐵、水泥熟料、平板玻璃、有色金屬行業節能降碳技術改造升級。鼓勵龍頭企業聯合上下游企業、行業間企業開展協同降碳行動,構建企業首尾相連、互為供需、互聯互通的產業鏈。(省發展改革委、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能源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五)深入推進節能降碳。把節能提效作為滿足能源消費增長的最優先來源,大幅提升重點行業能源利用效率和重點產品能效水平,推進用能低碳化、智慧化、系統化。

1.調整優化用能結構。合理控制化石能源消費,嚴格落實能耗“雙控”制度,新增可再生能源和原料用能不納入能源消費總量控制,推動能耗“雙控”向碳排放總量和強度“雙控”轉變。強化風險管控,完善煤炭供應體系和應急保障能力,統籌煤電發展和保供調峰,確保能源安全穩定供應和平穩過渡。加快石油天然氣消費升級,積極推動煉油產業結構調整,支持煉油企業采用先進工藝技術實施結構優化升級,提升煉化一體化水平,促進石油清潔高效利用。有序引導天然氣消費,持續推進“氣化吉林”惠民工程。(省發展改革委、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生態環境廳、省能源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2.推動工業用能電氣化。綜合考慮電力供需形勢,拓寬電能替代領域,在工業領域實施以煤改電、油改電為主的技術改造,推進工業綠色發展。加強電力需求側管理,推動工業領域電力需求側管理示范企業和園區創建,征集、推廣應用相關技術產品,提升消納綠色電力比例,優化電力資源配置。(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能源局、省電力公司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3.推進“綠電”產業示范園區建設。依托現有或規劃建設的產業園區,打造“綠電”產業示范園區,配置合理規模的風電、光伏發電、儲能等,降低園區企業用電成本,吸引用電大戶企業落戶園區,提升新能源消納水平,形成發電、供電、用電相互促進的良性循環。充分發揮能源產業園區對經濟發展的拉動效應,著力培育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為促進經濟發展提供新動能。(省能源局負責)

4.加快實施節能降碳改造升級。落實能源消費強度和總量雙控制度,實施工業節能改造工程。聚焦鋼鐵、建材、石化化工、有色金屬等重點行業,完善差別電價、階梯電價等綠色電價政策,鼓勵企業對標能耗限額標準先進值或國際先進水平,加快節能技術創新與推廣應用。推動制造業主要產品工藝升級與節能技術改造,不斷提升工業產品能效水平。在鋼鐵、石化化工等行業實施能效“領跑者”行動。(省發展改革委、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市場監管廳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5.提升重點用能設備能效。實施變壓器、電機等能效提升計劃,推動工業窯爐、鍋爐、壓縮機、風機、泵等重點用能設備系統節能改造升級。重點推廣稀土永磁無鐵芯電機、特大功率高壓變頻變壓器、三角形立體卷鐵芯結構變壓器、可控熱管式節能熱處理爐、變頻無極變速風機、磁懸浮離心風機等新型節能設備。(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市場監管廳、省發展改革委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6.強化節能監督管理。持續開展工業專項節能監察,制定節能監察工作計劃,聚焦重點企業、重點用能設備,加強節能法律法規、強制性節能標準執行情況監督檢查,依法依規查處違法用能行為,跟蹤督促、整改落實。健全省、市、縣三級節能監察體系。全面實施節能診斷,促進企業改進用能行為。鼓勵企業采用合同能源管理、能源托管等模式實施改造。發揮重點領域中央企業、國有企業引領作用,帶頭開展節能自愿承諾。(省發展改革委、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國資委、省市場監管廳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六)積極推行綠色制造。完善綠色制造體系,深入推進清潔生產,打造綠色低碳工廠、綠色低碳工業園區、綠色低碳供應鏈,通過典型示范帶動生產模式綠色轉型。

1.建設綠色低碳工廠。培育國家級、省級綠色工廠,實施綠色工廠動態化管理,強化對第三方評價機構監督管理。鼓勵綠色工廠編制綠色低碳年度發展報告。引導綠色工廠進一步提標改造,到2025年,創建約150家綠色工廠。(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國資委、省市場監管廳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2.構建綠色低碳供應鏈。支持汽車、機械、電子、紡織、通信等行業龍頭企業,在供應鏈整合、創新低碳管理等關鍵領域發揮引領作用,將綠色低碳理念貫穿于產品設計、原料采購、生產、運輸、儲存、使用、回收處理的全過程,推動供應鏈全鏈條綠色低碳發展。到2025年,創建約20家綠色供應鏈。(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發展改革委、省商務廳、省國資委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3.打造綠色低碳工業園區。通過“橫向耦合、縱向延伸”,構建園區內綠色低碳產業鏈條,促進園區內企業采用能源資源綜合利用生產模式,推進工業余壓余熱、廢水廢氣廢液資源化利用。到2025年,通過已創建的綠色工業園區實踐形成可推廣的碳達峰優秀典型經驗和案例。(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發展改革委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4.促進中小企業綠色低碳發展。優化中小企業資源配置和生產模式,探索開展綠色低碳發展評價,引導中小企業提升碳減排能力。開展中小企業節能診斷服務,在低碳產品開發、低碳技術創新等領域培育專精特新“小巨人”,助推企業增強綠色制造能力。(省工業和信息化廳負責)

5.全面提升清潔生產水平。深入開展清潔生產審核和評價認證,推動鋼鐵、建材、石化化工、有色金屬、印染、造紙、化學原料藥、電鍍、農副食品加工、工業涂裝、包裝印刷等行業企業實施節能、節水、節材、減污、降碳等系統性清潔生產改造。清潔生產審核和評價認證結果作為差異化政策制定和實施的重要依據。(省發展改革委、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生態環境廳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七)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優化資源配置結構,充分發揮節約資源和降碳的協同作用,通過資源高效循環利用降低工業領域碳排放。

1.推動低碳原料替代。引導建材行業向輕型化、集約化、制品化轉型。提升水泥產品等級,優化水泥產品結構,提高水泥等建材產品中尾礦渣、粉煤灰、廢石灰、煤矸石等大宗固體廢棄物摻加比例。鼓勵有條件地區利用可再生能源制氫。提高生物質等綠色低碳原料比例,支持發展生物質化工,推動石化原料多元化。(省發展改革委、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省能源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2.加強再生資源循環利用。實施廢鋼鐵、廢有色金屬、廢紙、廢塑料、廢舊輪胎等再生資源回收利用行業規范管理,鼓勵符合規范條件的企業公布碳足跡。延伸再生資源精深加工產業鏈條,促進鋼鐵、銅、鋁、鉛、鋅、鎳、鈷、鋰、鎢等高效再生循環利用。支持開展退役光伏組件、廢棄風電葉片等資源化利用的技術研發。圍繞電器電子、汽車等產品,推行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推動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回收利用體系建設。(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科技廳、省發展改革委、省生態環境廳、省交通運輸廳、省商務廳、省市場監管廳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3.強化工業固廢綜合利用。落實資源綜合利用稅收優惠政策,鼓勵地方開展資源利用評價。支持尾礦、粉煤灰、煤矸石等工業固廢規模化高值化利用,加快全固廢膠凝材料、全固廢綠色混凝土等技術研發推廣。深入推動大宗固體廢物資源綜合利用基地建設,探索形成基于區域產業特色和固廢特點的工業固廢綜合利用產業發展路徑。(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科技廳、省發展改革委、省財政廳、省生態環境廳、省稅務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八)加快工業綠色低碳技術變革。推進重大低碳技術、工藝、裝備創新突破和改造應用,以技術工藝革新、生產流程再造促進工業減碳去碳。

1.推動綠色低碳技術重大突破。開展綠色低碳技術攻關,推進碳減排技術的突破與創新,鼓勵二氧化碳規模化利用,支持化石能源清潔低碳利用、可再生能源大規模利用、二氧化碳捕集利用與封存技術研發和示范應用。加強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智能電網、新型儲能等關鍵技術攻關,加快補齊碳纖維、氣凝膠等基礎材料和關鍵零部件、元器件等技術短板。謀劃實施綠色低碳領域重大科技專項,解決制約產業發展方面的重大關鍵核心技術問題。推廣先進成熟綠色低碳技術,開展示范應用。打造全球衛星及應用產業創新高地,開展二氧化碳遙感監測。(省科技廳、省發展改革委、省生態環境廳、省能源局、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氣象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2.加大綠色低碳技術推廣力度。開展宣傳培訓活動,促進先進適用的工業綠色低碳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新材料推廣應用。以水泥、鋼鐵、石化化工等行業為重點,聚焦低碳原料替代、短流程制造等關鍵技術,推進生產制造工藝革新和設備改造,減少工業過程溫室氣體排放。鼓勵各地區、各行業探索綠色低碳技術推廣新機制。(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發展改革委、省生態環境廳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九)主動推進工業領域數字化轉型。推動數字賦能工業綠色低碳轉型,強化企業需求和信息服務供給對接,加快數字化低碳解決方案應用推廣。

1.推動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業深度融合。利用大數據、第五代移動通信(5G)、工業互聯網、云計算、人工智能、數字孿生等對工藝流程和設備進行綠色低碳升級改造。深入實施智能制造,持續推進工藝革新、裝備升級、管理優化和生產過程智能化。開展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業融合發展試點示范。在鋼鐵、建材、石化化工、有色金屬等行業加強全流程精細化管理。在汽車、機械、電子、軌道交通等行業打造數字化協同的綠色供應鏈。(省工業和信息化廳負責)

2.建立數字化碳管理體系。加強信息技術在能源消費與碳排放等領域的開發部署。推動重點用能設備上云上平臺,支持信息服務企業研發的能耗大數據平臺推廣應用,提升碳排放的數字化管理、網絡化協同、智能化管控水平。促進企業構建碳排放數據計量、監測、分析體系。加強對重點產品產能產量監測預警,提高產業鏈供應鏈安全保障能力。(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生態環境廳、省市場監管廳、省統計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3.推進“工業互聯網+綠色低碳”。鼓勵電信企業、信息服務企業和工業企業加強合作,利用工業互聯網、大數據等技術,統籌共享低碳信息基礎數據和工業大數據資源,為生產流程再造、跨行業耦合、跨區域協同、跨領域配給等提供數據支撐。聚焦能源管理、節能降碳等典型場景,培育推廣標準化的“工業互聯網+綠色低碳”解決方案和工業APP,助力行業和區域數字化轉型。(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通信管理局、省國資委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三、重大行動

(十)重點行業達峰行動。

聚焦重點行業,制定鋼鐵、建材、石化化工、有色金屬等行業碳達峰實施方案,研究裝備制造行業低碳發展路徑,分業施策、持續推進,降低碳排放強度,控制碳排放量。

1.鋼鐵。嚴格落實產能置換和項目備案、節能評估審查等相關規定,科學控制鋼鐵產能。強化產業協同,構建清潔能源與鋼鐵產業共同體。鼓勵適度穩步提高鋼鐵先進電爐短流程發展。促進低碳煉鐵技術研發和示范應用。優化產品結構,提高高強高韌、耐蝕耐候、節材節能等低碳產品應用比例。(省發展改革委、省科技廳、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生態環境廳、省能源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2.建材。嚴格執行水泥、平板玻璃產能置換政策,依法依規淘汰落后產能。促進全氧、富氧、電熔等工業窯爐節能降耗技術研發與應用,推廣水泥高效篦冷機、高效節能粉磨、低阻旋風預熱器、浮法玻璃一窯多線、陶瓷干法制粉等節能降碳裝備。到2025年,通過實施節能降碳行動,水泥、平板玻璃行業能效達到標桿水平的產能比例超過30%,行業整體能效水平明顯提升,碳排放強度明顯下降,綠色低碳發展能力顯著增強。(省發展改革委、省科技廳、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生態環境廳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3.石化化工。著力構建“一核心兩拓展三延伸”的產業發展新格局,嚴格項目審批,優化產業布局,加大落后產能淘汰力度,嚴控傳統煤化工生產能力。調整原料結構,合理控制新增原料用煤,推動石化化工原料輕質化及生物基等可再生資源的原料替代。優化用能結構,鼓勵以電力、天然氣、生物質等替代煤炭,促進石化化工與煤炭開采、冶金、建材、化纖等產業協同發展,高效利用副產氣體。推動化工園區循環化改造,打造全國石化產業綠色低碳發展示范區。到2025年,省內原油一次加工能力控制在1075萬噸以內,主要產品產能利用率提升至80%以上。(省發展改革委、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生態環境廳、省能源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4.有色金屬。防范銅、鉛、鋅、氧化鋁等冶煉產能盲目擴張,新建及改擴建冶煉項目須符合行業規范條件,且達到能耗限額標準先進值。支持開展冶煉余熱回收、氨法煉鋅、海綿鈦顛覆性制備等技術研發。(省發展改革委、省科技廳、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生態環境廳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5.裝備制造。圍繞電力裝備、石化通用裝備、重型機械、汽車等領域綠色低碳需求,聚焦重點工序,加強先進鑄造、鍛壓、焊接與熱處理等基礎制造工藝與新技術融合發展,實施智能化、綠色化改造。加快推廣抗疲勞制造、輕量化制造等節能節材工藝。落實國家《加快電力裝備綠色低碳創新發展行動計劃》,發展清潔低碳發電裝備,增強產業鏈供應鏈競爭力。加快推動一體化壓鑄成形、超高強鋼熱成形、異質材料焊接、輕質高強合金輕量化等先進近凈成形工藝技術產業化應用,到2030年,創新研發一批先進綠色制造技術,大幅降低生產能耗。(省發展改革委、省科技廳、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國資委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十一)綠色低碳產品供給提升行動。

發揮綠色低碳產品裝備在碳達峰碳中和工作中的支撐作用,完善設計開發推廣機制,為交通運輸、城鄉建設等領域提供高質量產品裝備,打造綠色低碳產品供給體系,助力全社會達峰。

1.構建綠色低碳產品開發推廣機制。推行工業產品綠色設計,按照全生命周期管理要求,探索開展產品碳足跡核算。聚焦消費者關注度高的工業產品,以減污降碳協同增效為目標,鼓勵企業采用自我聲明或自愿性認證方式,創建一批綠色低碳產品。推行綠色產品認證與標識制度。(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市場監管廳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2.加大交通運輸領域綠色低碳產品供給。大力推廣節能與新能源汽車,全力支持整車生產企業發展新能源汽車,加快推進新能源汽車產品開發,推動新能源汽車輕量化技術應用。以一汽集團為重要依托,加快推進奧迪一汽新能源汽車、一汽弗迪新能源動力電池等重大項目建設,深入實施“旗E春城、旗動吉林”行動。加快推進全省充換電基礎設施規劃布局,完善新能源汽車充換電基礎設施等公共平臺建設。(省發展改革委、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能源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3.加大城鄉建設領域綠色低碳產品供給。根據國家任務將水泥、玻璃、陶瓷、石灰、墻體材料等產品碳排放指標納入綠色建材標準體系,加快推進綠色建材產品認證。開展綠色建材下鄉行動,推廣節能玻璃、高性能門窗、新型保溫材料、建筑用熱軋型鋼和耐候鋼、新型墻體材料,推動優先選用獲得綠色建材認證標識的產品,促進綠色建材與綠色建筑協同發展。推廣高效節能的空調、照明器具、電梯等用能設備,擴大太陽能熱水器、分布式光伏、空氣熱泵等清潔能源設備在建筑領域應用。(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生態環境廳、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省市場監管廳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四、政策保障

(十二)建立健全統計核算和標準體系。按照國家統一規范的碳排放統計核算體系有關要求,建立完善我省碳排放核算體系,規范編制年度溫室氣體排放清單,充分發揮統計核算對碳達峰的支撐作用。加強分析研究和監測預警。落實國家各項綠色標準,嚴格節能標準實施與監督,推進節能、工業綠色低碳等地方標準制修訂工作,健全我省綠色標準體系。鼓勵行業協會、企業、標準化機構積極參與各類標準化活動。(省統計局、省發展改革委、省生態環境廳、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市場監管廳按職責分工負責)

(十三)完善經濟政策。按照國家綠色低碳發展的要求,落實好節能節水、資源綜合利用等稅收優惠政策,更好發揮稅收對市場主體綠色低碳發展的促進作用。落實可再生能源有關政策。統籌發揮現有資金渠道促進工業領域碳達峰碳中和。完善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重點新材料首批次應用政策,支持符合條件的綠色低碳技術裝備材料應用。(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財政廳、省商務廳、省稅務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十四)完善市場機制。統籌推進碳排放權交易、電力交易等市場建設。按照國家統一部署,適時開展用能權交易工作,做好與能耗雙控制度銜接。按國家要求,科學分配碳排放配額。開展綠色電力交易試點,推動綠色電力在交易組織、電網調度、市場價格機制等方面體現優先地位。打通綠電認購、交易、使用綠色通道。建立健全綠色產品認證與標識制度,強化綠色低碳產品、服務、管理體系認證。(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發展改革委、省生態環境廳、省市場監管廳、省能源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十五)加快綠色金融發展。引導銀行機構大力拓展綠色金融業務,將更多信貸資源配置到綠色低碳領域,鼓勵金融機構給予綠色低碳項目和企業利率優惠,支持汽車、石化、裝備、鋼鐵、建材、有色金屬、輕工、紡織、電子等行業綠色低碳改造。發揮省內線上融資服務平臺作用,實現金融機構與綠色企業融資精準對接。積極支持符合條件的綠色工廠等綠色工業企業發行綠色債券和上市融資,拓寬綠色工業企業融資渠道。鼓勵社會資本設立工業綠色發展基金支持綠色工業園區發展。(省地方金融監管局、省發展改革委、省財政廳、省工業和信息化廳、人民銀行長春中心支行、吉林銀保監局、吉林證監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十六)服務綠色“一帶一路”建設。立足區位優勢,積極參與工業綠色低碳發展,深化綠色技術、綠色裝備、綠色服務、綠色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交流合作。充分發揮“五個合作”機制,深度對接國家重大區域發展戰略,聚焦綠色制造、智能制造、高端裝備等領域開展多層面、多區域合作,以我省與有關省市合作為基礎,深入挖掘新合作契合點。積極推動新能源汽車等低碳產品和裝備走出去。(省發展改革委、省外事辦、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生態環境廳、省商務廳按職責分工負責)

五、組織實施

(十七)加強統籌協調。貫徹落實碳達峰碳中和工作領導小組對碳達峰相關工作的整體部署,統籌研究重要事項,制定重大政策。做好工業和信息化、發展改革、教育、科技、財政、生態環境、住房和城鄉建設、交通運輸、商務、市場監管、國資、統計、金融、能源等部門間協同,形成政策合力。加強對地方指導,及時調度各地區工業領域碳達峰工作進展。(省能源安全暨碳達峰碳中和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成員單位按職責分工負責)

(十八)強化責任落實。各地區相關部門要充分認識工業領

域碳達峰工作的重要性、緊迫性和復雜性,結合本地區工業發展實際,明確工作目標和重點任務,細化落實工業領域碳達峰工作,加大對工業綠色低碳轉型支持力度。國有企業要結合自身實際制定實施企業碳達峰方案,落實任務舉措,開展重大技術示范,發揮引領作用。中小企業要提高環境意識,加強碳減排信息公開,積極采用先進適用技術工藝,加快綠色低碳轉型。(各地區相關部門、各有關部門按職責分工負責)

(十九)深化宣傳交流。將碳達峰碳中和作為工業領域培訓的重要內容,充分發揮行業協會、科研院所、標準化組織、各類媒體、產業聯盟等機構的作用,利用全國節能宣傳周、全國低碳日、六五環境日,開展多形式宣傳教育。加大高校、科研院所、企業低碳相關技術人才培養力度,建立完善多層次人才培養體系。引導企業履行社會責任,鼓勵企業組織碳減排相關公眾開放日活動,引導建立綠色生產消費模式,為工業綠色低碳發展營造良好環境。(省發展改革委、省教育廳、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生態環境廳、省國資委、省市場監管廳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責任編輯: 李穎

標簽:吉林省,工業領域,碳達峰實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