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7月17日電 《經濟參考報》7月17日刊發文章《上線兩年成交超110億 全國碳市場擴容提速》。文章稱,7月16日,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以下簡稱“全國碳市場”)正式啟動上線交易滿兩周年。截至目前,全國碳市場運行整體平穩有序,減排成效逐步顯現,累計成交額超110億元人民幣。
站在新起點上,進一步完善制度機制、提升活躍度成為下一步全國碳市場建設的重要課題。從目前各方透露的信息來看,全國碳市場擴容步伐加快,建材、鋼鐵、石化等行業正在加緊各項準備工作。
“企業的碳資產也可以‘活起來’,變成流動的‘真金白銀’。”近日,上海電力漕涇發電從國家電投財務公司獲得2200萬元碳排放權質押貸款,實實在在嘗到了節能降碳的甜頭。
組建專業碳資產管理公司,統籌管理3億噸碳配額資產;利用碳市場抵消機制、實施多元化交易方式……兩年多來,國家電投積極參與碳市場建設,在首個履約周期,旗下78家重點排放單位全部完成履約任務,并且采購成本低于市場價格。
利用市場機制控制和減少溫室氣體排放,不僅是推動全社會綠色轉型的重要力量和制度安排,也是加快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核心政策工具之一。我國碳市場于2021年7月16日正式上線,一經交易便以“全球覆蓋溫室氣體排放量規模最大”而備受關注。
“經過兩年的運行和發展,全國碳市場價格發現機制作用逐步顯現,企業減排意識和能力水平得到有效提高,已經成為展現我國積極應對氣候變化的重要窗口。”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董事長賴曉明在7月16日召開的中國碳交易市場發展研討會暨全國碳市場上線兩周年活動上表示。
——從制度框架體系來看,《碳排放權交易管理辦法(試行)》和登記、交易、結算等管理規則,以及企業溫室氣體排放核算報告和核查等技術規范相繼出臺,全國碳市場運行框架基本建立。
——從市場運行來看,全國碳市場第一個履約周期共納入發電行業重點排放單位2162家,年覆蓋二氧化碳排放量約45億噸,按履約量計履約完成率為99.5%。截至2023年7月14日,碳排放配額累計成交量2.399億噸,累計成交額110.3億元人民幣。
市場運行健康有序,交易價格也穩中有升。以7月14日收盤價為例,當日價格為60元/噸,較年初首個交易日相比上漲9%,較全國碳市場啟動首日的48元/噸,上漲25%。
賴曉明介紹說,隨著碳市場運行的逐步成熟,企業參與活躍度明顯提升。現階段,全國各省市均有重點排放單位參與交易,累計參與交易的企業數量超過重點排放單位總數的一半以上,近7成的重點排放單位多次參與交易。
——從成效來看,促進企業減排溫室氣體和加快綠色低碳轉型的作用初步顯現。根據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統計分析,2022年,全國單位發電量二氧化碳排放約541克/千瓦時,比上年降低3.0%;全國單位火電發電量二氧化碳排放約824克/千瓦時,比上年降低0.5%。
目前我國碳市場已經進入第二個履約周期。站在兩周年的新時點上,還需要在“活”字上進一步發力。
生態環境部應對氣候變化司司長李高表示,下一步將加快推動《碳排放權交易管理暫行條例》出臺,適時啟動配套制度規范修訂工作。同時,推進第二個履約周期各項工作。
在完善制度機制的同時,市場活躍度的提升還有賴于參與主體的多元化。“目前全國碳市場覆蓋范圍相對單一,影響了市場發現價格功能的發揮和市場流動性。”中電聯規劃發展部副主任張晶杰建議,盡快納入其他具備條件的行業,推動全社會低成本減排。
根據此前規劃,“十四五”期間我國八大高排放行業——火電、建材、鋼鐵、有色、石化、化工、造紙和航空都將逐步有序納入碳市場。據了解,生態環境部正在組織有關研究機構聯合開展擴大全國碳市場行業覆蓋范圍專項研究。
《經濟參考報》記者注意到,近日鋼鐵行業納入全國碳市場專項研究第二次工作會議召開,提出完成鋼鐵行業納入全國碳市場初步方案。此前,石化、建材等行業也相繼召開專項研究工作會議,對碳市場碳配額分配的主要工序、分配基準線及排放量核算方法等進行了探討。
以鋼鐵為例,作為我國制造業31個門類中碳排放量最大行業,其碳排放量占全國碳排放總量的15%左右。冶金工業規劃研究院院長范鐵軍表示,目前我國鋼鐵行業中,以煤、焦炭能源為主的高轉長流程工藝結構仍占主導地位,能源結構高碳化,產量大,碳排放機理復雜。此外,鋼鐵行業還存在企業數量多、結構以及水平發展差異較大等情況,這些都是納入碳市場需要考慮的問題。
石油和化工行業的相關準備工作也在加快推進。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產業發展部副主任李永亮告訴《經濟參考報》記者,按照生態環境部設定的標準,目前看有超過3000家石化和化工企業符合納入全國碳市場的條件。
除了行業擴容升級外,業內人士還建議通過豐富交易產品和交易方式等進一步提升全國碳市場活躍度。
“進一步加快碳金融創新的步伐。”上海聯合產權交易所副總裁牛韌表示,應加速試點區域碳市場創新,穩步發展碳遠期、碳指數、碳期權等碳衍生產品體系;研究開展碳質押、碳回購等碳現貨市場的金融服務業務,建設完善碳金融數據信息系統。
李永亮建議,進一步完善全國碳市場基礎制度,同時增加交易品種類型,提升市場主體的參與度,并加快相關核算、核查等碳管理人才能力建設。(記者王璐、梁倩)
責任編輯: 李穎